一個全天候只撥放音樂的頻道
沒有廣告、沒有DJ、沒有重複、不LAG
聽膩了CD反覆的曲目了嗎?
轉開收音機卻聽到討厭的廣告?
現在你有更好的選擇—KISS RADIO 網路音樂台
一個全天候只撥放音樂的頻道 沒有廣告、沒有DJ
滿足你想要聽音樂的慾望!
電台網址:http://www.kissradio.com.tw/
主題: Fw: 失縱時刻
為自己的夢想而去想,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為你只有一次的人生及一次的機會去做這全部的事。
做做~愛的回憶吧!---劉墉
愛的回憶
看蜜雪兒菲佛和琥碧戈柏演的「失蹤時刻」
(The Deep Endof theOcean):
一個三歲的小男孩在宴會中被人拐走了,遍尋無著的媽媽,
失去了兒子、失去了靈魂、失去了生存的意志,也幾乎失去了丈夫。
直到有一天,一個十二歲左右的男孩按她的門鈴,問她要不要幫忙剪草,
這母親才驚訝地發現,那男孩長得就像 A6o失去的兒子。
一連串求證的工作展開了。終於在證據確鑿之後,警察逮捕了男孩的「父親」。
那倉皇不知所措的中年男人說:
「他是我的孩子!他雖然是我前妻帶來的,但是跟了我這麼多年,
我照顧他、愛他,只當他是親生兒子。」他豈知
那是他
太太生前偷來的孩子。
【熟悉味道憶舊情】
男孩被送回家,一家人終於團圓了。
只是身在親生父母家,男孩卻總念著養父。
做母親的失望了,發現即使找回兒子的身體,也喚不回他的心,她決定把孩子? e回養父家。
但是就在孩子將走,母親打開塵封的「香柏木箱」,
整理男孩早年的東西時,孩子突然怔住了,問媽媽:「這是什麼味道?」
「是你以前放玩具的『香柏木箱』的味道。」孩子童年的記憶突然被勾起了。
從那熟悉的味道,他想起兩歲時「躲貓貓」,曾經藏在箱子裡。
他的情也被勾起了,終於肯定了「這才是真正的家」,也終於「真正回到了這個家」。
【原來爸爸這麼 BF芊j
我有這樣的經驗。女兒八歲以前,總是跟著媽媽、外婆和奶奶,不太跟我。
但是有一天,我找到她小時候的錄影帶。帶子是兒子劉軒拍的。
從我把女兒由醫院抱出來,坐車回家,到為她洗澡。
錄影帶放出來,女兒的眼睛突然亮了。
大概勾起她極早的回憶,發覺原來爸爸這麼親,連洗澡、按摩、塗油、搽粉,
甚至用棉花棒清理「小地方」,都是由爸爸負責。從那天開始,她變得跟我特別親了。
【一輩子也不會忘】
連對兒子都一樣,記得他十歲的時候,我常叮囑他注意「包皮」,
如果?
@直不開,容易藏汙納垢影響發育,甚至將來太太患子宮頸癌的比率都會高。
「我不知道包皮要怎樣?」有一天,他不耐煩地對我說。
「跟你用說的,你不懂,這樣吧!」我拉開自己的褲子拉鍊講解。
我發現這樣的教法比什麼都清楚,直到前 兩年,有一天我問他:
「你還記得小時候老爸掏給你看嗎?」他想都沒想就笑道:「當然!一輩子也不會忘。」
【活在年輕記憶裡】
一輩子也不會忘,這是多強的一句話啊!
我們可能有些美好的記憶,一輩子不忘;也可能有些悲慘的經驗,跟著一生。
記得母親中風住院時,旁邊病床的老太太,總有個老先生來陪。
那老
太太已經完全不認人,也不能說話。老先生總拉著她的手,也一句話不說。
「說,她也不懂。」
老先生有一天對我苦笑:「我只是拉著她,想我們以前的事,是她陪我,不是我陪她啊!」
嘆口氣:「如果年輕的時候,能多留下一些記憶該多好!
直到現在才知道,老年的情是活在年輕的記憶裡。」
【情愛帳戶常查閱\】
年輕時,兩個人靠追求歡愛來維繫;年老時,靠沈湎過去來維繫,
這跟老人家的存款不是一樣嗎?
既然已經不能賺了、不能生了,只好一點點使用以前的積蓄。
只是,銀行的積蓄,有存摺可以查閱\;情愛的帳戶,卻沒個「譜」。
有了帶女兒和兒子的經
C5蝖A我常想,是不是應該趁著年輕,多製造些不可磨滅的記憶;
是不是應該常翻翻老照片、放放老錄影帶,談談彼此之間的往事,
使那「情愛帳戶」裡的存款,能常被數一數。
夫妻、手足、親子之間,會不會因為別離久了,工作太忙了,
於是連過去美好的記憶都很難被勾起。久而久之,更淡了。
就關起電視,一家人談談往事吧!就關起燈,在不能做愛的時候,做做愛的回憶吧!
我們知道自己活了多長,是因為有記憶。
年輕時美好的記憶,誰說不是我們生命的資產,以及度過晚年的積蓄?
現在的小孩與其說是很無理頭,有時是因為他們不懂禮貌,以為擺酷才有個性,或是認為有趣,其實給人的感受並不好,尤其是長輩或陌生人,可是他們不知道 ~~~
妳的嘴甜不甜?
給女兒的一封信 劉墉
今天早上,我起床,發現家裡一個人也沒有。只好打妳媽媽的手機。手機是妳接的。
「妳們到哪裡去了啊?」爸爸問。
「你難道不知道我今天要上中文嗎?」妳在那頭說,「我們正在去徐老師家的路上。」
晚餐前,爸爸到廚房的櫃子拿酒杯,妳也過來,伸手往同一個櫃子裡摸。
「妳要什麼?」爸爸問妳。
妳沒答,從櫃子裡拿出一個碗,把碗在我眼前晃了晃,就轉身走了。
早上,因為妳正要去上課,我不好多說;晚上,又因為是吃飯前,怕影響妳的情緒,我也沒講話,但是現在爸爸必須對妳叮囑一番。
記得妳上幼稚園時,老師曾經要妳交一張通知給爸爸媽媽嗎?
那通知是教父母怎麼跟幼兒說話。
「幼兒們要聽直接的、肯定的話。」通知上說——「當孩子做危險的動作時,大人不能說『妳要死啦?爬那麼高!』孩子會因為聽不懂,而不知所措,搞不好,大人太疾言厲色,原本孩子抓得穩穩的,反而嚇一跳,一鬆手摔了下來。所以大人要對孩子說:『快點下來,那樣太危險了。』這句話因為直接,孩子一聽就懂
了。」
妳還記得不久之前,學校發了一張單子,教妳們怎麼說話有禮貌嗎?那張標題為「好好表達(NICE EXPRESSIONS)」的單子上印著:
請(Please)
謝謝妳(Thank You.)
原諒我(Excuse Me.)
對不起(I am Sorry.)
妳好嗎?(How Are You Doing?)
祝妳玩得愉快(Have A Good Time!)
那真太好了(That Is Really Nice.)
讓我們輪流(Let's Take Turns.)
我會與妳分享(I'll Share With You.)
來,跟我們一起坐(Come And Sit With Us.)
我能幫妳嗎?(Can I Help You With That?)
來跟我們一起玩(Come And Play With Us.)
妳是個好朋友(You Are A Good Friend.)
現在輪到妳了(It's Your Turn Now.)
妳那方面真棒(You Are Very Good At That.)
我喜歡妳的點子(I Like Your Idea.)
我可以體會妳的感覺(I Understand How Yon Feel.)
我們總給妳留個位子(There Is Always Room For you.)
我現在就給妳看(I'll Show You Now.)
祝妳好運(Good Luck.)
記得那時候,妳把單子拿回家,爸爸還覺得好奇怪——
「天哪!都要上初中的孩子了,還教這些最基本的句子。」
但是今天,爸爸懂了。
可能愈是當妳們大了,有了主見,或進入青春期,愈得教妳們說話的禮貌。
譬如妳今天早上對爸爸說話,不是就不夠禮貌嗎?
當爸爸問妳在哪裡的時候,妳為什麼不直接說「我們在去上中文課的路上」?
相反地,妳用了一句責難的話——「妳難道不知道我今天要上中文嗎?」
孩子,妳大了,應該知道說話的技巧了。會說話的人,絕不是總以責難語氣咄咄逼人的。
想想,如果天氣冷,妳穿少了,媽媽對妳吼「妳想凍死啊?」
是不是在感覺上遠不如她對妳溫柔地講「今天天冷,多穿一點」?
想想,如果妳在教室裡開窗子,有同學對妳喊:「妳不冷嗎?妳不冷,我們冷。」
是不是遠不如,她對妳關心地說:「別開窗子吧,回頭著涼了。」
「多穿一點」和「別開窗子」都是正面的句子,好比妳上幼稚園時老師教我們對妳說話的方法,
不是很簡單、很明確,感覺上比妳用責難的「問句」好多了嗎?
相對的,有許多直接而簡單的句子:妳又應該改為「問句」,才顯得婉轉。
譬如妳問「對不起,我是不是能離開一下?」「對不起,我是不是能打擾妳一分鐘?」
「十分抱歉,妳是不是能再說一遍?」「是不是能麻煩妳把胡椒遞給我?」
這些問句不是「責難別人」,而是「責難自己」,表示「因為我有事,不得不離開。」
「因為我有問題,不得不打擾妳。」「因為我沒聽清楚,要麻煩妳重複一遍。」
「因為距離太遠,我得麻煩妳幫個忙。」妳說,那感覺是不是比妳直接講「我有事,要離開。」
「我要問一件事。」「妳再說一遍。」「把胡椒遞給我。」感覺有禮貌得多?
再談談妳晚餐前拿碗那件事。
妳知道中國人常用「頤指氣使」形容人沒禮貌嗎?
「頤」是「面頰」,「頤指」的意思是用半邊臉來指揮;「氣」是「氣音」,「氣使」表示用「哼、嗯、喂」的語氣使喚人。
西方世界也一樣,當妳指揮別人,卻只有動作,沒有聲音的時候,是最沒禮貌的。
舉例來說,妳去餐館,茶杯空了,妳最好對侍者說「是不是麻煩妳,幫我續杯?」
或者一邊指杯子,一邊簡單地問他「我是不是可以?(May I?)」除非那侍者距妳很遠,妳叫他,會吵到別人,妳絕不能光指一下杯子。
即使指杯子,不說話,妳也一定要看著他,露出笑容。
至於妳去銀行或郵局那些櫃台前面有玻璃的地方辦事,更要注意不能用敲玻璃來引起對方注意,而必須開口說話。
即使不得不敲玻璃,也必須伴隨著說一聲:「對不起,打擾妳。」
好,現在回頭想想,爸爸要說妳什麼?
晚餐前,妳把手橫過爸爸面前,去拿碗,是不是不如開口問:「爹地,能不能請妳把碗遞給我?」就算妳自己拿了,
當爸爸問妳要什麼的時候,妳是不是也應該開口說「我拿碗」,而不是在爸爸面前晃一晃?
最後,讓爸爸告訴妳兩件有意思的事——
爸爸念研究所的時候,有個在餐廳打工的同學曾經偷偷告訴爸爸:「如果有客人耍大牌,頤指氣使,我就在他的菜裡吐口水。」
還有一個在領事館做事的朋友說:「我最恨人家敲窗子了,我又不是動物園裡的動物。
他只要敲,我就裝做忙,要他等;如果他再敲,我就找他麻煩,刁難他。」
無可否認,這兩個人做事的態度很不對。但是妳能不知道、能不警惕嗎?
沒禮貌,除了顯示自己沒教養,還常吃悶虧呀!
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五官容貌,卻能夠以微笑展現歡顏。
笑容是溫暖的陽光,可以照耀每一顆心。
加鹽的咖啡...(很有意思的短文) |
|
他是一個很普通的人,當晚會結束,他邀請她一塊去喝咖啡的時候,她很吃驚,然而,出於禮貌,她還是答應了。坐在咖啡館裏,兩個人之間的氣氛很是尷尬,沒有什麼話題,她只想儘快結束,好回去。 |
|
但是當小姐把咖啡端上來的時候,他卻突然說:“麻煩你拿點鹽過來,我喝咖啡習慣放點鹽。”當時,她都愣了, 小姐也愣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以至於他的臉都紅了。小姐把鹽拿過來了,他放了點進去,慢慢地喝著。她是好奇心很重的女子,於是好奇地問他:“你為什麼要加鹽呢?”,他沈默了一會,很慢的幾乎是一字一頓的說:“小時候,我家住在海邊,我老是在海裏泡著,海浪打過來,海水湧進嘴裏,又苦又鹹 。現在,很久沒回家了,咖啡裡加鹽,就算是想家的一種表現吧,可以把距離拉近一點。” |
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有來生,我還希望能娶到你,只是,我可不想再喝加鹽的咖啡了,咖啡裡加鹽,你不知道,那味道,有多難喝。咖啡裡加鹽,我當時是怎麼想出來的!” |
|
信的內容讓她吃驚,同時有一種被騙的感覺。然而,他不知道,她多想告訴他: |
|
|
近來在企業管理領域出現了個新名詞:AQ(Adversity Quotient),
明確地描繪出一個人的挫折忍受力。AQ(逆境商數)是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
力。
根據AQ專家保羅‧史托茲博士的研究,一個人AQ愈高,愈能以彈性面對逆境,
積極樂觀,接受困難的挑戰,發揮創意找出解決方案,
因此能不屈不撓,愈挫愈勇,而終究表現卓越。
相反的,AQ低的人,則會感到沮喪、迷失,處處抱怨,逃避挑戰,缺乏創意,
而往往半途而廢、自暴自棄,終究一事無成。
AQ不但與我們的工作表現息息相關,更是一個人是否快樂的重要關鍵。
尤其在大環境不景氣的當下,不論是在職或待業,突發狀況的發生機率都會提高,
因此練就一身回應逆境的好本領,就愈顯重要了。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提昇自己的AQ呢?
(1)凡事不抱怨,只解決問題:
碰到不如意的情況,AQ低的人會怪東怪西,都是別人的錯,害自己不能如願,
抱怨過後,心情往往更加沮喪,而問題依舊無解。
AQ高的人通常沒時間抱怨,因為他們正忙著解決問題。
所以請減少抱怨的時間,因為少一分時間抱怨,就多一分時間進步。
(2)先看優點,再看缺點:
當挫折發生時,如果第一個念頭是:「完了,這下沒救了。」
那就很難逃脫悲觀的詛咒。AQ高手的做法是,遇到狀況,
先問自己:「現在有什麼是可珍惜的?」
換句話說,在挫折中找優勢,並把它轉化成進步的助力。
例如,突然失業當然錯愕,但想一想,現在多了時間自己可支配,還有資遣費,
於是再進修培養第二專長,似乎會是不錯的想法,也許就此開創出另一番格局。
畢竟,自怨自哀解決不了問題,懂得在逆境中找機會,才是高AQ的精彩表現。
(3)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的「幸虧」:
看待挫敗,AQ高手清楚知道,一時的成敗並不能定一生。
就像李安,大學沒考上,卻因此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舞台,
現在想想,還真「幸虧」當時沒考上大學,要不現在就不是這番光景了。
因此只要保持樂觀,賽翁失馬焉知非福,AQ高手就能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回顧
時的「幸虧」。
讓我們一起提昇自己的逆境商數,如此一來,工作上的卓越成就,一定指日可待。
成功是一種習慣、一種態度、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
感人的姊弟情
黃土高原上的姐弟情
我的家在一個偏僻的山村,
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我有一個小我三歲的弟弟
有一次我為了買女孩子們都有的手絹
偷偷拿了父親抽屜裏5毛錢
父親當天就發現錢少了,
就讓我們跪在牆邊,拿著一根竹竿
讓我們承認到底是誰偷的
我被當時的情景嚇傻了,
低著頭不敢說話父親見我們都不承認,
說那兩個一起挨打
說完就揚起手裏的竹竿,
忽然弟弟抓住父親的手大聲說
爸,是我偷的,不是姐幹的,你打我吧!
父親手裏的竹竿無情地落在
弟弟的背上、肩上
父親氣得喘不過氣來,
打完了坐在炕上罵道:
你現在就知道偷家裏的,
將來長大了還了得?
我打死你這個不爭氣的
當天晚上,
我和母親摟著滿身是傷痕的弟弟
弟弟一滴眼淚都沒掉
半夜裏, 我突然號啕大哭,
弟弟用小手捂住我的嘴說
姐,你別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
我一直在恨自己當時沒有勇氣承認,
事過多年弟弟替了我擋竹竿的樣子 ,
我仍然記憶猶新
那一年,弟弟8歲,我11歲
弟弟中學畢業那年,考上了縣裏的重點高中
同時我也接到了省城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那天晚上,
父親蹲在院子裏一袋一袋地抽著旱煙
嘴裏還叨咕著,倆娃都這麼爭氣,真爭氣
母親偷偷地抹著眼淚說爭氣有啥用啊,
拿啥供啊?
弟弟走到父親面前說,爸,我不想念了,
反正也念夠了
父親一巴掌打在弟弟的臉上,說,
你怎就這麼沒出息?
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你們姐倆供出來
說完轉身出去挨家借錢
我撫摸著弟弟紅腫的臉說
你得念下去,
男娃不念書就一輩子走不出這窮山溝了
弟弟看著我,點點頭
當時我已經決定放棄上學的機會了
沒想到第二天天還沒亮
弟弟就偷偷帶著幾件破衣服和
幾個乾巴饅頭走了
在我枕邊留下一個紙條:
姐,你別愁了,考上大學不容易,
我出去打工供你。弟
我握著那張字條,趴在炕上,失聲痛哭
那一年,弟弟17歲,我20歲
我用父親滿村子借的錢和弟弟在工地裏
搬水泥掙的錢終於讀到了大三
一天我正在寢室裏看書,
同學跑進來喊我
梅子,有個老鄉在找你
怎麼會有老鄉找我呢?
我走出去,遠遠地看見弟弟,
穿著滿身是水泥和沙子的工作服等我
我說,你怎和我同學說你是我老鄉啊?
他笑著說,你看我穿的這樣,說是你弟,
你同學還不笑話你?
我鼻子一酸,眼淚就落了下來
我給弟弟拍打身上的塵土,
哽咽著說你本來就是我弟
這輩子不管穿成啥樣,
我都不怕別人笑話
他從兜裏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個用
手絹包著的蝴蝶髮夾
在我頭上比量著
說我看城裏的姑娘都戴這個,
就給你也買一個
我再也沒有忍住,
在大街上就抱著弟弟哭起來
那一年,弟弟20歲,我23歲
我第一次領男朋友回家
看到家裏掉了多少年的玻璃安上了,
屋子裏也收拾得一塵不染
男朋友走了以後我向母親撒嬌
我說媽,咋把家收拾得這麼乾淨啊?
母親老了,笑起來臉上像一朵菊花
說這是你弟提早回來收拾的
,你看他手上的口子沒?
是安玻璃時劃的
我進弟弟的小屋裏,
看到弟弟日漸消瘦的臉,心裏很難過
他還是笑著說
你第一次帶朋友回家,還是城裏的大學生,
不能讓人家笑話咱家
我給他的傷口上藥, 問他,疼不?
他說,不疼
我在工地上,石頭把腳砸得腫得穿不了鞋,還幹活兒呢……
說到一半就把嘴閉上不說了
我把臉轉過去,哭了出來
那一年,弟弟23歲,我26歲
--------------
我結婚以後,住在城裏
幾次和丈夫要把父母接來一起住
他們都不肯,
說離開那村子就不知道幹啥了
弟弟也不同意,
說姐你就全心照顧姐夫的爸媽吧,
咱爸媽有我呢!
丈夫升上廠裏的廠長
我和他商量把弟弟調上來管理修理部,
沒想到弟弟不肯
執意做了一個修理工
一次弟弟登梯子修理電線,
讓電擊了住進醫院
我和丈夫去看他
我撫著他打著石膏的腿埋怨他
早讓你當幹部你不幹,現在,摔成這樣
要是不當工人能讓你去幹那活兒嗎?
他一臉嚴肅地說,
你怎不替我姐夫著想著想呢?
他剛上來,我又沒文化,直接就當官
,給他造成啥影響啊?
丈夫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也哭著說,
弟啊,你沒文化都是姐給你耽誤了
他拉過我的手說,都過去了,還提它幹啥?
那一年,弟弟26歲,我29歲
弟弟30歲那年,
才和一個本分的農村姑娘結了婚
在婚禮上,主持人問他,
你最敬愛的人是誰?
他想都沒想就回答,我姐
弟弟講起了一個我都記不得的故事:
我剛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在鄰村
每天我和我姐都得走上一個小時才到家
有一天,我的手套丟了一隻
我姐就把她的給我一隻,
她自己就戴一隻手套走了那麼遠的路
回家以後,
我姐的那只手凍得都拿不起筷子了
從那時候,
我就發誓我這輩子一定要對我姐好
台下一片掌聲,賓客們都把目光轉向我
我說,我這一輩子最感謝的人是我弟
在我最應該高興的時刻,
我卻止不住淚流滿面......
非常感動人心的一篇文章
敘訴在那偏僻的黃土高原上,
一對姐弟如何真摯的相互扶持
在現在這個功利的社會中,
已很難再見到如此純真的手足之情...
星雲大師
|
作者:吳若女
台灣的結離婚對數比,從10年前的每四對有一對,到近年的每三對有一
對,數字飆揚,令人咋舌。一個婚姻專家幽默道:「每三對有一對離婚,
其他兩對,一對是還在吵,另一對是沒說出來。」
經營婚姻真的有這麼難?是不是有些不實的期待,在婚前就已根深柢固。
是不是有些想法,在婚姻裏怎麼也走不出來。有哪些迷思容易讓人在婚姻
中觸礁?
迷思1:生小孩能改善婚姻關係
古時候的老祖母,會對爭吵不休的小倆口說:「別吵了,生個嬰仔就會
好。」即使是現在,很多夫妻也這麼想。
生小孩,真的有用嗎?
許多研究發現,生小孩,的確能暫時轉移夫妻的注意力,把焦點放在孩子
身上,一起完成這重要的「共同目標」,所以,兩人有可能進入休兵合作
的狀態。古時候阿嬤的勸,大概是出自這道理。
也許短期內可分散注意力,但時間一久,壓力與磨擦遲早會出現,因為日
夜需要照顧的嬰孩,是很大的責任與負擔。
像親民和太太就是常見的例子。他們打從婚前就開始吵,但覺得「結婚後
就會好」,於是仍執意走進禮堂,這當然是另一個迷思。
婚後,情況沒有改善,反而吵得更兇,因為在婚姻裏有更多責任與承諾。
這時太太意外懷孕了,親民不想這麼早生,太太卻執意生下,認為小孩可
解決問題,穩固婚姻。最後,還是以離婚收場,因為他們繼續為小孩爭
吵。
所以,「生孩子最適當的時機,是在婚姻健全時,而不是出現危機時,」
在美國頗具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師阿諾.拉查若斯分析。因為在養育過程
中,夫妻還得對小孩的養育方式及相關問題有足夠的共識,否則只會不斷
爭吵,延續戰火。
迷思2:男人一定要養家
「你沒有養家,」太太抱怨。
「我怎麼沒養,房貸是我出的,小孩學費也是我出的,」先生反駁。
「可是,你沒出生活費和菜錢。」先生愕然。
和過去比起來,女性比以前更獨立自主,經濟條件也比以前好,但在她們
的內心深處還是會覺得,「男人應該養家,要付所有的帳單」,常常做婚
姻諮商與輔導的台北市立療養院社工師董秀珠發現。
「別看它是個迷思,」她繼續說,「它存在你我之間,深深影響夫妻關
係。」
但這的確是過去所留下的傳統與觀念,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結構
中,男人一定得養家。在現代社會,只有先生一份的薪水,很難撐起一個
家,所以很多太太加入掙錢的行列。
因此,「如果還死守著這個觀念,會給夫妻雙方極大的壓力,」董秀珠在
門診的個案中發現,像近來中年失業多,或太太錢賺得比先生多,都可能
對婚姻造成傷害或威脅。
不過,更常見的狀況是,夫妻共同養家,「誰出得多,誰出得少」,常變
成爭執的焦點。
就像前面的例子,先生明明已出了較大宗的房貸與教育費,但太太心裏仍
不開心。此時,不妨問太太:「你說的養家是什麼?」「你希望我把錢出
在哪裡?」師範大學輔導老師暨副教授、也有多年婚姻諮商輔導經驗的樊
雪春建議。
「其實,妻子在乎的是心裏的感受,希望在錢上得到先生的疼愛與支
持。」
因此她建議,夫妻間還可以玩個小遊戲,用一種心理量尺法,從0~10
分,請太太列出,先生出什麼錢,會得到多少分。例如,出菜錢和生活費
是10分,而小孩的學費是5分,那不妨讓先生出菜錢和生活費,可讓太太
得到較大的滿足。
迷思3:每次的性都應該很棒
擁有美滿性生活的先決條件是: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別以為自己的性
生活,永遠會像好萊塢電影情節那麼美妙。
英國知名的家庭婚姻專家羅伯.帕森斯在最新力作《60分鐘改變你的婚
姻》裏,提出10個夫妻可共同努力的目標,其中一項是打破性的迷思。
好萊塢的浪漫畫面,常讓人誤以為,女人永遠能「性」致高昂,而男人總
是既狂野又溫柔,更不會做完就倒頭大睡。
但在現實生活中,會碰到太太的生理期,也有雙方都精疲力竭時,或想親
熱卻碰到孩子醒過來。所以當然無法期待每次都很棒。
那些「性愛調查」的統計數字,也讓人神經緊張:一週要2.7次才正常,如
果沒有,是不是代表我們就不夠好?「找到適合你們兩個人的方式,就是
最好的性了,」帕森斯誠摯建議。
例如,時間允許,感覺也不錯時,來個豐富的「滿漢大餐」,從愉快的聊
天談心,到細膩的前戲愛撫,以至最後的高潮,都可以很盡興。如果時間
有限,但還是想做,不妨來個「速食」或「清粥小菜」。不必餐餐都堅持
佳餚,那會錯過可口有趣的小點心。但也不能常常吃速食,會讓人乏味,
失去食欲。
要感覺都對了才能做,也是性的另一個迷思。因為生活的瑣事磨擦或壓
力,隨時存在,要感覺都對了才能做,只會使夫妻愈來愈疏遠。
有些夫妻發現,透過性可以渲洩情緒或壓力,在親密的身體接觸後,兩人
反而有頭緒,願意好好談談。但這不是每對夫妻都適用,只能說,試試
看。
迷思4:夫妻間不應該有祕密
「我今天看到小咪,好奇怪,她看起還是很年輕,一點都沒變,」太太回
家跟先生說。
小咪是先生婚前女友,已多年不見。先生想了一下說:「對啊,她很有女
人味,應該還有很多人喜歡她。」
這下不得了,太太發起飆來,直說他念念不忘,先生則無辜地說:「我只
是把感覺說出來,又不是我遇到她。」
能不能跟另一半透露自己對其他異性的好感?要不要打探另一半婚前的親
密關係?藏了多少私房錢要不要據實以告?
這真是婚姻中的大哉問,夫婦間要完全透明、坦誠以告,才算好夫妻嗎?
婚姻專家多建議,會讓另一半誤會吃醋,但對兩人關係又無益的事,真的
不用多說。像上面那位無辜的先生,就是妻子太在意,才引發一場戰爭,
了解對方的罩門後,就別再「據實以告」。至於婚前的親密關係,當然也
是照章辦理,因為,那都過去了,如果全部照實講,也無助於現在的關
係。
除了善意過濾說話的內容,另一個要打破的迷思是:結婚,就是要兩個人
完全融合在一起,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其實,每個人都有與人結合,以及維持獨立自我的需要,」心理學家約
翰.雅各在新書《有關婚姻的謊言》中分析,「健康良好的婚姻,是夫妻
倆都有彈性與能力,能適當調整距離。」讓彼此既有親密感,又不至於窒
息。
沒有另一半的同意,不去翻他的錢包或私人信件,也不去查他的帳戶,或
要求他給email的密碼。信任對方,且給對方自由翱翔的空間,才能讓婚姻
關係長長久久且快樂。
迷思5:夫妻的隱私不能對外說
曉華從小和幾個姊妹一塊長大,有什麼事會立刻告訴其他人,想辦法一起
解決。婚後,她也這麼做,卻讓先生十分不快,特別是其他人打電話來
「關心」時,簡直快發瘋,他覺得自己毫無隱私,不喜歡別人插手他們的
家務事。
兩人為此爭吵許久,卻沒有結論。
到底夫妻間的問題能不能對外說?
根據心理學研究,適度對他人傾吐心事,有益健康,和別人經驗的交流,
也有助於自己解決問題。但碰到夫妻的事,卻得謹慎選擇傾吐對像,因
為,那還牽涉另一半的面子問題,還有兩人的隱私。
有婚姻輔導經驗的樊雪春就說:「我比較不會把家人當做第一選擇,」因
為家人會感受到你的情緒,無法持平看問題,特別是碰到向心力較強的原
生家庭,如果整個家族陷入戰火,很容易演變為「你欺負我們家的兒子或
女兒」,讓問題愈來愈大。
其實,哪對夫妻沒有問題,只是或大或小,能解決或不能解決罷了。「找
個可信任的朋友談談吧,」許多婚姻專家都會這麼建議。跟朋友談,至少
能達到傾吐的效果,又沒有「後遺症」。成熟、有經驗的朋友,也許還能
給些良性建議。
結婚14年的樊雪春,深知夫妻關係經營不易,不僅有可信任的朋友做後
盾,還有自己的婚姻諮詢師。深深信賴這支援系統的她說:「婚姻顧問就
像親密的家庭醫生,能隨時照護我們婚姻的健康。」
因為婚姻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問題。她建議,別忌諱向人傾吐心事,也
別害怕尋求協助,只有坦誠自己的難處,才有機會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本文出自2004/8 康健雜誌69期
幾年後,我們還會是好朋友嗎? 生命中總有朋友來來去去 不錯的文章!看到最後感動的眼淚快流出來...(>_<。) 暑假期間,一位昔日好友由倫敦回來。我們約在信義路金石堂五樓的咖啡屋中見面。 夏日的午後,鬱熱難當,我拉著女兒的手,走在人潮滾滾的街道上,覺得整個城市似乎要燃燒起來。 女兒的小手,常因逆向行走的行人的衝撞而由我手中鬆脫,然而,很快地,又會上前來。 我們就在商家吆喝聲、行人討價還價聲中,斷斷續續地聊著,女兒問我即將和什麼人見面, 我說:「是媽媽大學畢業後留在學校當助教時的同事,由很遠的英國回來。」 女兒側著頭天真地問:「是不是從很遠的地方回來的人,都要約著見面,請他們喝咖啡?」 「那倒不一定啦!媽媽那時同她感情最好,一起做助教時,她很照顧媽媽。」 女兒鍥而不捨地接著問:「大人也還要人家照顧嗎?她怎麼照顧你? 是不是像蔡和純照顧我一樣?教你做功課?」蔡和純是她的同班同學。 我聽了不由得笑了起來說:「大概差不多吧!人再大,也需要別人照顧呀!對不對? 像爺爺生病了,也要我們照顧嘛!對不對?...」 「那你生病了嗎?那時候?」 「生病倒沒有。不過,那年,有一段時間,媽媽的心情很不好,覺得自已很討人嫌,人緣很差。 就在那年聖誕節前幾天,我發現王阿姨偷偷地在我辦公桌上來了張她自己做的賀卡,上面寫著: 我不知道怎樣形容我有多麼喜歡你,祝你佳節愉快。』 媽媽看了好感動。這張卡片改變了當時媽媽惡劣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使我覺得自己並不那麼討厭!」女兒聽了,若有所思,低頭不語。 我和朋友見了面,開心地談著往事、彼此探問著現況,女兒一旁安靜地聽著, 不像往常般吱吱喳喳搶著說,我們幾乎忘了她的存在。 一會兒工夫後,女兒要求到三樓文具部去看看。十分鐘後,女兒紅著臉,氣喘吁吁地上樓來, 朝我悄悄地說:「先借給我一百元好嗎?我想買一個東西,回去再從撲滿拿你。」 我和同學談得高興,不暇細想,知她不會亂花,便拿錢打發她。過沒多久,她又上來了。 面對朋友,恭敬地立正,雙手捧上一盒包裝精美的禮物,一派正經地說: 「王阿姨!送你一個小禮物,你從那麼遠的地方來。」 朋友和我同時大吃了一驚,朋友手足無措,訥訥地:「那怎麼行! 我怎麼能收你的禮物!我英國回來,沒帶禮物給你,已經很不好意思了,而且,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兒....」 女兒很認真地併攏腳跟,無限深情地說:「我媽媽說你是她最好的朋友,謝謝你以前那麼照顧我媽。」 一股熱氣往腦門兒直衝了上去,我喉嚨驀地哽咽了起來,眼睛霎時又濕又熱,我束手無策, 萬萬沒想到女兒竟會如此做。朋友的眼睛也陡地紅了起來,嘴脣微顫,卻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只緊緊摟過女兒,喃喃說道:「謝謝啊!謝謝..」 這回輪到女兒覺得不好意思了。她伏在朋友肩上尷尬地提醒朋友:「你想不想看你得到什麼禮物啊?」 朋友拆開禮物,是掛了個毛絨絨小白兔的鑰匙圈。 女兒老氣橫秋地說:「會照顧人的人一定會很溫柔的,所以,我選了小白兔,白白軟軟的,你喜歡嗎?」 朋友感動的說:「當然喜歡了,好可愛的禮物。 我回英國去,就把所有的鑰匙都掛上,每打開一扇門,就想一次你。......真謝謝啊..」 女兒高興得又蹦又跳地下樓去了,留下兩個女人在飄著咖啡香的屋裡領受著比咖啡還要香醇的情誼。 生命中總有不同階段的朋友來來去去,但大多數的人們只用回憶懷念舊朋友,時間越久, 友誼慢慢就淡了,不論多深厚的感情終究敵不過歲月的考驗,除非我們自己願意用心經營!! 所以身邊總是新朋友比較多,但有些朋友雖然無法豐裕自己的生活,卻能溫暖自己的生命, 每當想起他(她)時,看到他(她)時,心情就會很快樂,很開心,或許你我都曾經擁有過這樣的朋友, 也曾經因為不珍惜而失去了這樣的朋友!! 幾年後,我們還會是好朋友嗎?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