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Norbert Elias


譯者:鄭義愷


出版: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日期:20088


定價:新台幣150


 


試著想像,當你到生命最後的一刻,你會漸漸昏眩,漸漸失去意識,你再也看不清楚,聽不清晰,你的肺無力再幫你吸入新鮮空氣,你的心臟也無力再把血液擠到身體的每個部位,你的腦袋一片空寂,你的意識越來越弱。漸漸地,世界上就少了你這個人了。


 


死亡的可怕不在於你死之後會遇到什麼,因為人──至少接受現代知識的人這麼認為──死了就什麼都沒了,而是在於你死亡前的好幾年,甚至十幾二十年,你是否能安然面對死亡的來臨?在你的朋友一一死去後,在你的伴侶死去後,你是否有勇氣剩下一個人走完人生?


 


向來有主體意識的人類都害怕死亡,無論古或今都是如此。但為何現代社會的死亡會被德國社會學家Elias稱為「孤寂」呢?現代死亡和古時候就不一樣嗎?現代死亡為人類帶來了什麼啟示呢?


 


Elias1897-1990)是社會學界的重要人物,他最重要的巨著即《文明的進程》,探討人類從中世紀以降,所謂的衛生、隱私等概念,是如何演生出來,而變成人類壓抑的心理。就像人的一生一樣,從孩童時期的感官期,到社會教育的自我意識慢慢壓抑下人類的本性,文明就是一部壓抑史。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也遭到了壓抑。


 


在古時候,衛生條件不佳,沒有社會治安可言,戰亂隨時發生,可以說,死亡是常有的事。然而隨著人類控制公共衛生的能力提升、醫療技術進步,國家權力介入人民的生活而使得治安變好外,戰爭也相對變少了,人類的壽命比以前更長,死亡也漸漸退出我們日常生活的視野。死亡好像不再是人類必然要面對的事。試想想,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會死去?死亡發生的頻率又是多麼地低呢?因此,我們幾乎忘了或刻意忘了自己或自己所愛的人總有一天會死去,我們也不知該如何向小孩解釋死亡。報章即使刊登安詳死去的死者也要在臉部打起馬賽克。


 


這只是構成死亡陌生感的一個面向。那孤寂呢?Elias對現代個人主義展開的炮火是十分猛烈的。隨著個人意識越來越強,人也越來越成為一個自我封閉的單子,以往社會那種涂爾幹所說的「機械連帶」──一種必然要相互關聯的個體間的關係──就變成──說好聽是──機動性強、連結力弱的「有機連帶」。個人把生命的意義放在追求自我滿足自我之上,然而卻忘了當每個人都如此時,其實大家的心靈都是緊閉的,原先生命的意義──把自己的值價留給其他人,讓自己為其他人做出貢獻──將會落空,永遠追求不了,這也是當代人會感到虛無的原因。《異鄉人》主角的媽媽過世,他一點也不難過,他甚至因為其他人哭泣而感到不解。我想,在這裡卡繆的文學和Elias的社會學剖析,或許正好相互呼應呢。死亡成了一個非常個人、且得由私人面對的事情。


 


當死亡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不熟悉它,不知如何面對它時,當個人躲進自己的皮囊,生命的意義只剩下自己時,面對死亡,就像是人生走了五六十年身體衰退後,才漸漸承認自己也將會死去的事實,那麼,死亡將是一個非常孤寂的事。


 


你越晚承認死亡,你就越不能接受它;你越個人主義,你面對死亡時就越感孤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