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湖烏魚子
延續上一篇2009.11.15上午探訪鹿港純手工麵線的攝影報導後,緊接著
當天下午來到雲林縣口湖鄉,拜訪了位於崇文路上的海中寶傳統烏魚子。
海中寶的傳統烏魚子起源於30年代,早期由開創人李浮,自家營業海產加工
(如烏魚子、扁魚、蚵乾...等海鮮乾貨),由於品質保證與口味獨具,再加上
秉持傳統手工作法,不但有口碑,更廣受許多饕客的青睞。
目前台灣市面上的烏魚子,包括海捕烏魚子、養殖的烏魚子以及來自巴西
或美國進口的烏魚子。以這三種來比較,當然是海捕烏魚子品質最佳、價
格也最高,但產量不穩定,進口的烏魚子,形狀細窄、色澤深暗、質感與
口感較差,且加工技術也較落後,而台灣養殖的烏魚子,油脂較高,成熟
度有待提昇,不過在業者積極努力的改善,未來養殖將成為市場的主流。
海中寶傳統烏魚子均為養殖的烏魚子,
製作場地不但寬敞,過程也講究衛生。
烏魚的學名是鯔魚,是底棲類洄游性魚類,牠誕生在我們台灣新竹以南的
西南沿海,產卵場不超過東港、枋寮附近,最適宜生長溫度20.5度~23度
烏魚卵孵化成為小魚苗之後,當天氣逐漸變暖時向北方游去,前往中國大
陸沿海的海底沙地或者河口棲息和長大。
每年冬天寒流來了,成熟的烏魚就會從長江口等地
的海底向海面浮游上來,並且沿著台灣的西南海岸
約20度C左右的水溫向南游過來,台灣的漁民也在
這個時期出海捕烏魚。台灣捕烏魚最高記錄是在高
雄縣茄萣興達港,因此茄萣也稱為烏魚子的故鄉。
鸚鵡傳奇~烏金守護神
鸚鵡傳奇~騷癢弄姿
鸚鵡傳奇~展露雄風
烏金傳奇~您還可以再靠近一點
專注
投入
烏魚子是下酒美食,即是挖取雌烏魚的生殖巢,經捆紮、醃製、壓平、
曬乾而成。傳統烏魚子製程,經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做出更佳的品質。
烏魚子製作過程:
1.魚體取卵 2.綁線清洗 3.鹽漬脫水 4.板壓成型
5.水洗脫鹽 6.美容修補 7.反覆曝曬 8.包裝上市
烏魚子製作過程至少需經過四十幾道手續,才能成就一片片綿密結實的烏魚子。
「烏魚」也有三寶:
1.烏魚子~雌烏魚的卵囊
2.烏魚腱(肫)~烏魚的胃袋
3.烏魚膘~雄烏魚的精囊
帶著陣陣濃郁香味的烏魚子,在夕陽西下襯映下,增添濃濃海味感受。
夕陽餘暉~一片片黃橙色的烏魚子
是「烏金」最佳的寫照。
海中寶傳統烏魚子製作過程框景
民視綜藝大集合~胡瓜曾帶團蒞臨參訪及錄製節目。
口湖鄉海中寶傳統的烏魚子製程工廠,就在大門進去後即可看到,
裡頭有一大片曬烏魚子的空地及製造包裝的優質環境。
日落了,眼看著一大片的烏金,雖有點依依不捨,
但也該回家囉!
海中寶~傳統烏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