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轉載文章 (89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5年秋天,和朋友們一起打完高爾夫回家,從車上拿高爾夫桿的時候,一不小心跌坐在地上。
這一跌,讓我親身體驗了「年過70膝蓋變得脆弱,腿部肌肉無力」的說法。

膝蓋脆弱,上下樓梯就會覺得吃力。偶然一次機會,去了丹學修練中心,一位老師讓我每天試著做二百次的「敲打腳尖」。
敲打腳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運動,只要伸直雙腿,把兩腳的腳後跟靠在一起,兩腳的大姆趾互相碰撞即可。

200次大約需要2分鐘,剛開始做的時候,2分鐘是那麼的漫長和無聊,但是既然下定決心,就一定要堅持下來,於是一有時間就會做。

兩個月過去了,不但是膝蓋,就連腿部都感覺變得更有力量了,行動也變得敏捷了。
以前每次打網球時,大腿和小腿肚都無法放鬆,還會經常抽筋,而且第二天兩腿會變得非常酸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症狀竟然消失了。

體驗到了敲打腳尖的效果,我就對敲打腳尖運動越來越感興趣了。據說敲打次數越多效果越好,於是我就將每天的200次增加到500次,5個月後,又增加到每天的1000下。

現在是一天不做都會覺得不舒服。因為膝蓋問題才開始的敲打腳尖運動,現在不但讓膝蓋痊癒了,而且感覺身體也比10年前更健康了,排便正常了,臉色也更好了。
遇到熟人,他們都會說:「您是有什麼好事啊?怎麼臉色這麼好看?」、「您最近吃什麼補品呢?」

70多歲的人們聚在一起,不免要經常談到健康問題,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告訴大家「敲打腳尖」運動。
最近,這個運動在朋友間非常受歡迎,每天都會有諮詢電話打來,問的最多的問題是:「每天1000個怎麼做啊?」。

於是,我就將我的方法告訴了他們:剛開始,在嘴裡數著。過了一段時間,就開始用手錶設定10分鐘的時間,看看能做多少。在一般的情況下,10分鐘可以做1200次左右。
如今連時間都不計算了,看電視的時候、看報紙的時候、聽廣播的時候,只要一有空就做,這樣下來,每天能做3000次左右。

現在,周遭的朋友們都開始讚嘆敲打腳尖的效果。我有一個朋友,他晚上睡覺的時候,每2個小時就要上一次廁所,做了敲打腳尖的活動後,每天晚上都能安穩地睡上5個小時。還有一個朋友做了之後,覺得自己的頭腦比以前變清醒了,集中力提升了,思緒變得敏捷了。

不久前,我開車去一個朋友家下圍棋,離開他家時忘記了帶眼鏡,急忙掉頭準備回去拿眼鏡,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竟然能清楚地看見對面街上的標誌──以前不戴眼鏡是看不到的!於是,從那時開始,我平時就不戴眼鏡,雖然沒有特別去測量過視力,但明顯覺得視力比以前好了很多。

敲打腳尖運動實作要領

1.將雙手放在身後支撐身體,使背部、腰部伸直,全身放鬆地坐著。
2.將雙腳的腳跟併攏,敲打腳尖。
3.敲打的角度越大、速度越快越好。
4.從最初的100個開始,不斷增加數量。
5.動作結束後,留意腳尖的感覺。



敲打腳尖 舒緩膝蓋疼痛

對於用腦過度的上班族和學生們非常有必要做下肢運動,敲打腳尖就是很好的訓練下肢的運動。
透過敲打腳尖可以使微血管得到擴張,全身的氣血循環順暢,手腳變熱。
聚在頭部的火氣降到下半身,頭腦變得清醒,身體變輕鬆,有助於睡眠。
關節脆弱的人做這個運動,可以消除膝蓋的寒氣,緩解股關節和骨盆的疼痛。

我做敲打腳尖運動20個月來整體的感受是:運動沒有必要做很多種,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某一項運動,就一定會看到它所帶來的效果。
我的身體、我的心情每天都在變得更年輕,希望我的親身體驗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天下》第19期 2010年12月號   文/ 許芳菊

站在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裡,看著兒子吳季剛為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設計的晚禮服,陳美雲心中有無限的感動。
20多年來,面對著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自稱只是個平凡家庭主婦的陳美雲,卻進行了一場很不平凡的教育實驗。

在那博物館裡,那件衣服展示的空間最大,整個電視螢幕不斷的播放吳季剛跟蜜雪兒見面的過程。
「我覺得這種榮耀不是剎那,而是永恆的,因為世世代代都會放在那裡。」

陪著兒子一路走來,陳美雲知道,這榮耀的背後,有多少的努力與不為人知的辛酸。

從小愛玩洋娃娃的吳季剛,曾因親友的嘲弄而傷心落淚;念大學時為了舉辦服裝秀,在紐約的酒吧門口為客人掛了兩年衣服,只為了熟悉經常來此的服裝界名流。
即使成名之後,吳季剛仍每天辛勤工作10 ~ 20個小時。

因為吳季剛的與眾不同,也曾帶給陳美雲許多壓力。別人說這母親真怪,男孩子玩娃娃,不但不禁止,還到處託人幫他蒐集。

吳季剛不在乎讀書、考試,一心只想順著自己的興趣。陳美雲雖盡力發展他的天賦,卻也在關鍵時刻堅持,要吳季剛把該有的教育完成,「因為教育會讓人有新的知識、新的想法進來。如果都只在做一件事,你的思想就會空掉,不夠寬廣,」陳美雲殷殷告誡兒子。

當吳季剛因為蜜雪兒穿上他設計的禮服一夜成名,陳美雲要吳季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好好謝謝他的哥哥。

因為陳美雲很清楚,「如果不是哥哥這麼按部就班、容易帶,我沒那麼多時間搞你這個小孩,你要謝謝哥哥,」她對吳季剛說。

20多年來,面對著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自稱只是個平凡家庭主婦的陳美雲,卻進行了一場很不平凡的教育實驗。

陳美雲談兒子吳季剛

Jason(吳季剛)從小就跟其他的小孩不一樣,他不太願意接受傳統的規範。這在20多年前,整個大環境還是很保守的氣氛下,對我是很大的挑戰。我還有一個大一點的孩子,心裡就會設定老大走過的路,好像老二也該跟著走。但事實上,我發現有很大的差異。

老大念的是中規中矩的幼稚園,我帶Jason去參觀,他就跟我說:「媽媽,我不喜歡這個學校。」這學校就是要穿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一進去就要學寫字、讀書。

Jason要上幼稚園的時候,剛好有個朋友告訴我,在內湖有家森林幼稚園,我可以去看看。我帶Jason去那個學校,他非常喜歡,因為那裡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整個環境就像是一座森林。裡面的孩子都很快樂,每天剪啊、畫啊、寫啊。

後來我想把弟弟跟哥哥放在同一所學校,我比較方便。我帶弟弟去看哥哥學校,不行;帶哥哥去看弟弟學校,也是不行。哥哥覺得髒兮兮的,他不習慣。我只好各自讓他們讀喜歡的學校,他們都滿快樂的。

我一直在想,多久我才能證實,自由開放的教育跟傳統的教育,到底哪一個才是好的?一、二十年下來,我得到的答案是:適合這個孩子的方式、環境,就是好的。因為你把一個很有想法的孩子放在很呆板的教育,他不一定能快樂、加分。如果你把一個比較傳統的孩子放到任何學習都要開放、自己去思考的環境,他不見得會做得很好。

只愛藝術,不在乎功課

Jason小學時我跟他講:「你可不可以把成績考好一點?」
他就說:「我不覺得一定要像哥哥一樣每天都考一百分,如果他考了99分,他就會有失敗的感覺。那我考80幾分,我每天都有20分進步的空間。」

我發現再逼Jason也是一樣,但還是給他一個標準,不能太離譜,以國外標準來說,就是至少有個B。

老大初一念完,我們就出國了。
因為我發現Jason有很多跟人家不一樣的想法跟動作。比如他從小不玩小汽車,也不愛看卡通;他從小就愛玩娃娃,喜歡看平劇、時尚展。後來我才知道,他喜歡看平劇是因為那些衣服很美,那些線條、佩飾他很喜歡。他很喜歡藝術,但對功課不會要求。

那時候台灣的國中有放牛班,我就很擔心,跟我先生講:「Jason也沒這麼笨,他各種發展都不錯,如果到了中學,因為功課不好被編到放牛班,會影響他心理的成長。還是找機會出國,讓他們有機會去學習新的東西,在語言方面多一些能力,不一定只有念書的路。」

孩子的堅持與母親的堅持

他從幼稚園開始,捏捏弄弄的能力就很好。他在14歲的時候,就得到日本紙黏土的教授資格。
在日本,平均55歲才能拿到這證照。在學紙黏土的當中,他同時跟著教他聖經故事的老師學裁縫,因為老師發現Jason念聖經時不專心,一直在畫畫。

老師就問他:「你在畫什麼?」
他說:「我長大要做設計師。」

老師說:「做設計師需要有人指導。這樣吧,你乖乖念聖經,我每個星期撥一天來專門教你畫畫,因為我是學服裝設計的。」
後來老師真的每星期一天來教他念聖經,一天來教他服裝設計。

可是不到一年,老師就說他的東西全部被Jason學完了。
「他有天分,你應該請更高明的老師來教他。」因為這位傳教士的一句話,我就去加拿大最好的設計學校Granville Island Design School找老師。
他一路上都很幸運,常遇到貴人。

到了中學以後,他跟一般孩子都不一樣,幾乎都在工作。他自己做娃娃上網賣,第一筆生意就被騙了,東西寄去卻沒收到錢。
他再次上網賣娃娃,就學會請人先把尾款寄來,他用尾款去買布。

Jason在美國念高中的時候,有個機會可以去法國當交換學生,但他不是那麼想去,因為當時他在美國已經有工作。
我跟他講:「你這工作的目標太小了,你要看遠一點,你去歐洲看看不同的東西會更有感覺。」
後來他去了法國,去了之後很喜歡,因為那裡有很多東西可以看。

我覺得孩子的天分是要培養的,可是在培養天分的同時,孩子的基礎教育也一定要有。

Jason很小就跟我講,他不需要念太多東西,可是我跟他說:「我不認同,大學畢業是最基本的。我不要求你考第一名或一百分,但基本的學歷、知識、能力一定要有,這樣才不會變成一個只是會縫、會做,卻沒有學問的工人。」

奇蹟背後的真相

蜜雪兒的事件就像是奇蹟一樣,但背後Jason真的努力了很久。他到了紐約學設計,想要做一場職業秀,可是他在紐約沒有人脈。
於是他想到一個辦法,他找到一家流行服飾界人常去的酒吧,他就去那邊打工,星期五、六的晚上就坐在門口幫人家掛衣服。

第二年的時候,老闆覺得他很不錯,就讓他進去收盤子、幫客人點菜,後來他就愈來愈認識這些人,建立了一些人脈。

他第一次在紐約辦服裝秀的時候,把我們嚇了一跳,因為他是在紐約的職業秀場作秀,非常難得。當時他才大學四年級,即將畢業,但因為忙著籌備服裝秀,沒有繳交畢業作品,所以沒有拿到畢業證書。

為了這件事情,我跟他不愉快很長一段時間,但他給了我一個理由,他說:「媽媽,我們學校有一個魔咒,出名的都不會畢業。我一定要比同年齡的人更早讓人看到,所以我要在畢業當季作秀。請你原諒我沒有畢業,但有一天,我會讓學校還我一張畢業證書。」

蜜雪兒的事情發生後,學校都對外宣稱Jason是他們學校畢業的,其實他並沒有拿到畢業證書。
我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覺得他膽識很夠,不懂得害怕。我跟我先生一直都是很緊張,但Jason每個步驟都很認真在做。

我自己也是從Jason小時候就受到很多壓力,因為每個人都覺得我是怪人,怎麼小男生要學這些東西你一點都不生氣,還在幫他?

記得在加拿大時,家裡擺了Jason的娃娃作品,有次台灣來的朋友看到就說:「家裡沒女兒,怎麼都是娃娃?」
那一次,我看到Jason掉淚。為了不讓他再受傷害,我們花了大筆錢,重新裝潢地下室,讓他把作品和工具都移到地下室。他就不必受人嘲弄,他在那裡很開心。

我後來想通一件事:孩子所學的東西,如果不是他喜歡的,他永遠不會快樂,就沒有成就感,那我是不是要揹他一輩子?
與其這樣,不如讓他學他自己想做的,他舒服,我也舒服。

Jason後來曾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跟我說:「謝謝你,媽媽,讓我可以做我自己。」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天下》2011年9月號   文/ 鄧惠文

夫妻對彼此坦承是好事,但要清楚區隔「真話」和「會傷人的話」,當真話越了界變成傷害對方的話時,就不能定義為真話,而是傷害別人的話。坦承與否一定要和傷害一起考量。

可是要先說明,假如今天你有外遇,卻認為把真相告訴伴侶會傷害對方,所以選擇說謊,這就不對了。

很多男人認為:「我不告訴太太昨天的一夜情,是在保護她。」其實這是男人的自欺。因為你做了壞事,傷害已經造成。無論這件事情會不會被揭露、無論你講不講真話,都會傷害到伴侶。

有的先生則會跟太太坦承:「你知道嗎,你真的很不會搭配衣服耶!」
在他沒有講出這句話之前,太太每天都高高興興的照了鏡子就出門了,可是他偏偏要講這句話,這個坦承並沒有什麼用處。

很多人說:「我喜歡說真話,我不喜歡夫妻之間不坦承。」可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內心有一股攻擊對方的怨意。

例如,有位妻子一直覺得先生不夠疼她、不夠替她著想。
有一天她和先生一起參加應酬後,回家跟先生說:「你有沒有發現那一桌的男生你最矮?那一桌的男同事都好高喔!」

請問,她坦承這件事要做什麼?夫妻之間坦承是好事嗎?真話該講到幾分?
如果太太講這句真話只是拿來傷害先生,不會因為她講了,先生就有辦法變高;太太可能覺得先生不夠愛她,她只是心生怨恨,所以找機會去戳他。

但如果今天她先生很老實,她注意到先生的老闆趁著這次應酬要他去跑外務,他答應了;某某人敬酒時說:「王大哥,我今天敬你三杯,因為有一個業務我做不來,你罩我好不好?我知道你一定會答應的,這三杯我就先乾了。」

她先生回答:「既然你三杯都乾了,我就接受了。」

她觀察到她先生性情很好、很容易被欺負,所以在回家的路上坦承的跟先生說:「你知道嗎?我之所以嫁給你,就是因為你心地很好。可是我今天突然發現你被你的同事占便宜,我好心疼,我擔心你會太累。」

這種坦承就有幫助,因為她先生可能聽了以後,開始學著不要對別人這麼好、不要被利用。

同樣是應酬,這種感受就可以講。

當想對伴侶講一句話前,你可以先問自己:「為什麼要講這句話?講了之後會引起什麼樣的後續效應?」
如果講了能夠促成溝通與了解,並且可以往好的方向走,你才講;如果這件事是不可改變的,你可以問自己:「為什麼現在想挑起這件不可改變的事情?」
你對哪些地方有情緒?把這些情緒弄清楚之後,你可能會發現有更應該要講的話,不是這一句,而是另外一句。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企業家,素以行事穩健著稱,即便每天身處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之中,他也幾乎沒有犯下過什麼致命性的大錯,所以,他所經營的公司也就日漸成長。

幾年後,他要退休了!在榮退茶會上,記者們問他這幾十年來的成功祕訣。
他只笑笑的說:「其實我沒什麼特別秘訣,我之所以能順利,是因為我懂得在憤怒的時候少說話、少做決定,所以我不容易壞了大事。」

短短的一句話,卻讓當天在場的人上了重要的一課。

每當冷靜地回想過去在生氣時曾出現的情緒、念頭,或觀察一些在盛怒中的人們,可以發現一個共通點: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無論一個人現年幾歲,當他()在氣急之時,其思慮之不成熟,情緒之一發不可收拾,言語之不知節制,表現之失態等等,彷彿就像一個五歲的孩子一樣地不成熟。

「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

當一個人在生氣時,他()的智慧、EQ、儀態都會大大的「退化」,乃至所講出的話,所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會壞事。
誠如那位退休的企業家,他之所以能夠一路平穩、順利,不在於他有什麼樣的特殊手腕,乃是他懂得在憤怒時少說話、少做決定,所以他不容易出錯。

您期待自己的人生能更平順,更少出錯嗎?務必提醒自己:人在生氣時,智商只有五歲!
學習在盛怒之時少說話,少做決定,以免壞了全局而後悔莫及。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王偉忠


 



陶子重義氣,她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她要我談一談婚姻感情,就談吧!反正我也到了開口說話會帶點道理,但年輕人聽不進去的年齡。


 



我跟太太戀愛八年結婚,婚後十七年,總共認識了二十五年。這麼長的時間日夜相伴,身旁偶爾沒有她,感覺很爽,倘若此後一輩子沒有她,萬萬不可。


 



像前一陣子看到一則意見調查,問年輕女孩,家人、父母、孩子、老公與事業,如果硬要抉擇,會先放棄哪個?


 



女孩選了選,先放棄了事業,然後家人、父母,剩下老公與孩子難以抉擇,最後選擇放棄孩子、留下老公,理由是家人、父母、孩子最終都會離開身邊,但老公會是終身伴侶。很殘酷、但也很真實。


 



中國字的寓意深遠,「伴」,就是一人一半,湊在一起才完整。


 




現今許多人適婚卻不婚,老人家看了奇怪,過去從沒發生過類似狀況。這現象代表五、六十年來沒有戰亂、年輕人長大過程中享有家庭溫暖與親情支援,因此認為單身也能過得很好,不論敗犬或是單身貴族,不覺得非要個伴,是歷史上首度可以一個人過日子的平安歲月。衰老未至,沒有歲月的壓力,等年齡到了,開始覺得孤獨、害怕孤獨,想找個人分享,還是需要個伴。


 



若要進入婚姻,套一句不負責任的老生常談,要靠緣份,除了緣份以及感性的感覺,還要理性的選擇。婚姻確實需要理性,如果女兒論及婚嫁,我一定要求要看看對方家庭,什麼樣的家庭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當然,也有破碎家庭的孩子更努力維繫自己的幸福家庭,但一定要仔細觀察。


 



而另一個老生常談就是婚姻需要兩個人有相同的價值觀,但這不是說「我喜歡的你一定要喜歡」,而是「我不討厭你喜歡的」,就可以了,兩人可妥協,可退讓,願意試著接觸自己本來討厭的,看看是否真那麼不能接受,有這樣願意妥協的心情,比較容易維繫感情。


 



而婚姻與愛情最大的不同,在於願不願意改變。願意為了對方改變自己,是真愛,從頭到尾都不想改變自己,這段感情充其量只是對方愛你。


 




戀愛是短暫的交會後很想在一起而開始,很想閃的結束。開始時乾柴烈火,講究原汁原味,眼前的他什麼都好,是全天下最酷的、最美的,不需要改,但等到愛情疲了,才發現這人酷到不近人情、美得過於臭美、連刺青的位置不對,趕緊推給個性不合閃人。因此戀愛講究的是如何好聚好散


 



進入婚姻,當然還是會有許多衝突,學習重點是「相處的藝術」。男生該學的第一課就是上廁所必須掀馬桶蓋,一開始改變很不習慣,後來融入身體,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


 



但最近老婆說不只要掀蓋子,尿完還希望我拿衛生紙擦擦馬桶周圍留下來的「遺跡」,按照過去的脾氣,一定就「老子愛….」,但現在的我會聽太太的意見,因為「愛」字裡有個心,不是光用腦想著該送什麼禮物給她,要用心。


 



太太也改變不少,她不喜歡戶外活動,婚前知道我愛潛水、跟著背起十幾公斤重的空氣瓶跳進海底求生,這麼愛美的她怕晒黑、塗防晒油塗滿臉,一回頭、嚇一跳,怎麼來了個歌仔戲花旦跟我一起玩。


 



婚後我又想潛水,她就說「不必了」,理由是家裡有孩子,不宜從事太危險的活動。


 



以前一個人在台北發展,要自己照顧自己,還要爭名奪利,不自私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成就自己。結婚之後學著喊太太的媽媽「媽!」,有食物,不能先放進自己嘴巴,要顧著妻小先吃。


 


我開始懂得心疼與珍惜,因為太太很好,捨不得讓她不舒服、捨不得讓她傷心,這些捨不得讓我自然學會了讓、學會了愛,也自然的改變自己,從自私變成大方。


 




婚姻的路是每天類似的風景,同樣的過程、淡淡的,要相處得好,真得靠慧根,所以找對象不能光想找個腿長奶大的辣妹,或是像金城武的帥哥,要找個讓自己想起他來心裡甜甜的,回頭一看,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最好的對象。


 



而所謂另一半,也不是一開始就契合,是在修正中不斷的磨合,你多一點我少一點,像拼圖一樣拼在一起,才能一起過一輩子。


 



當然,歲月無情,人生最終還是分離。像我媽媽十六歲嫁給爸爸,相守相愛了一輩子,爸爸十多年前過世之後,媽媽真像少了一半,常凝望遠方,像爸爸就在天的那一邊,令人感傷。但人生如果少了婚姻、少了隨之而來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少了孩子延續家的價值與感情,真會少掉很多滋味。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義雜誌》2011年8月號   文/ 劉雅棋

我先生常提醒我,孩子必須要看到我們彼此相愛,所以在孩子面前適當的擁抱,是示範彼此相愛最容易的表現。
而孩子看到父母互相尊重、相愛,他們也會學到如何表現內心的真愛。

有一些專家會教你訓練嬰兒「時間到了要睡覺」,方法是把孩子放在床上,不理他,如果孩子哭了,也不要有任何回應,讓他哭到睡著。

記得多年前隨著朋友回美國度假,我們住在朋友的弟弟家,當時他弟弟的第二個孩子剛出生沒多久,每次到了睡覺時間,他們就把孩子放在嬰兒床上,任寶寶哭,哭多久都不管。我那時就覺得這樣對寶寶好殘忍,可是竟然有愈來愈多人倡導這樣的行為。

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瑪麗.卡森曾對孤兒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缺乏撫觸與關懷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並對他們的行為造成負面的影響。卡森同時發現,孩子的壓力愈大,發展的狀況就愈不理想。

美國一項「成人健康與孩童發展」研究也顯示:初生的猴子若被剝奪了與母親身體接觸,或與其他猴子互動的機會,便容易行為脫序,成為暴力分子。

另一個來自著名兒童發展研究學家詹姆士.普斯考特的研究中,也清楚說明了身體接觸較多的孩子,性格較為平和,反之則會發展出較暴力的孩子。現今許多專家、醫師教父母不理會寶寶的哭聲以訓練孩子獨立,無疑帶給了孩子不必要的壓力,也造成了孩子的暴力行為。

我們的孩子要用「愛」灌溉,才能促進生命健康的生長。提供孩子一個用愛堆砌起來的環境,是最能使孩子發展出其潛能的。
我常覺得東方家長比較不懂得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還有,什麼叫做無條件的愛。

有一次在停車場,我牽著小梅的手,忍不住對小梅說:「你真的好可愛唷。」
她抬起頭來對我說:「我跟哥哥吵架的時候,你還是覺得我好可愛嗎?」

我有點訝異她這樣問我,我把她抱起來好看著她,說:「我雖然不喜歡你和哥哥吵架,可是你還是很可愛的,我還是很愛你的。」
她笑了笑回答我說:「嗯。」

幾天後,她在車子裏,做了挨罵的事,結果她自顧自地笑著對我說:「沒關係,因為你還是很愛我。」
我笑著告訴她:「是的,小寶貝,我可能不喜歡你做的事,可是我永遠愛你。」時時刻刻,我們都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不會因為任何因素改變。

其實,只要一些小動作、小改變,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1.說出來。「我愛你」這三個字是很有力量的,每天告訴孩子你愛他。
2.當孩子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他的眼睛,如果有必要的話,蹲下來和他說話。
3.和孩子多一些身體的接觸,像擁抱、親吻等。這樣的動作可以建立孩子健康的情緒,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到健康的身體接觸,進而能分辨「壞」的碰觸。
4.不要隱藏對孩子的讚賞與愛的感受。愛是沒有條件的,不會因為孩子的行為或表現而改變。在每次懲罰孩子以後,不要忘了告訴孩子你愛他。
5.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要還在想著工作的事而心不在焉、隨便應付孩子。
6.每隔一段時間,固定找個和孩子約會的時間。每個孩子都需要個別和爸爸、媽媽獨處的時間。約會時,計畫一些能有互動、對話的活動,而不是一起看電影、電視之類的活動。
7.給孩子健康、適當的規範。孩子需要知道你夠在乎他,願意規範他,幫助他更好。
8.讓孩子幫你的忙。如果你讓孩子參與、協助你正在做的事,孩子會感到很驕傲,因為那代表你信任他的能力。
9.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和你的喜、怒、哀、樂是一樣真實的。不要因為孩子的反應在你的眼裏看起來是「孩子氣」、「不成熟」,就覺得不重要,而否定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10.和孩子說話時,不要打斷他的話,也不要替他把句子說完。耐心聽完孩子所要說的話。
11.將孩子介紹給你的朋友,也把你的朋友介紹給孩子認識。不要帶著孩子和朋友聚會,卻把孩子當成隱形人。
12.尊重孩子的隱私。
13.對你的孩子說真話。
14.如果你做錯了,跟孩子承認你的錯誤,並且對孩子說:「對不起。」讓孩子知道有時候爸爸、媽媽也會犯錯。
15.如果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那麼那就是一件重要的事。儘管這是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也要重視它。
16.展示孩子的作品。如果孩子做了美術作品,或是畫了一幅畫,只要他做了,就把它展示出來。
17.出遠門時,打電話給孩子,告訴他你愛他,並且確定他得到好的照料。
18.多誇獎孩子,少說孩子的缺點。
19.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從滑梯上溜下來,一起坐雲霄飛車,一起打球。
20.給孩子一個安全、乾淨的家,好讓孩子可以邀請朋友到家裏來玩。
21.每天告訴孩子三件你欣賞他的地方。
22.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互相恩愛。

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不記得有看過父母親牽手、擁抱等動作。

我先生常提醒我,孩子必須要看到我們彼此相愛,所以在孩子面前適當的擁抱、親親等健康的親密舉動,是示範彼此相愛最容易的表現。

孩子看到父母互相尊重、相愛,他們也會學到如何表現內心的真愛。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吳念真

直到我十六歲離家之前,我們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張床上,睡在那種用木板架高、鋪著草蓆,冬天加上一層墊被的通鋪。

這樣的一家人應該很親近吧?沒錯,不過,不包括父親在內。
父親可能一直在摸索、嘗試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門而入。

同樣地,孩子們也是。

小時候特別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那幾天,因為下課回來時他不在家。
因為他不在,所以整個家就少了莫名的肅殺和壓力,媽媽準確的形容是「貓不在,老鼠嗆鬚」。

午夜父親回來,他必須把睡得橫七豎八的孩子一個一個搬動、擺正之後,才有自己可以躺下來的空間。

那時候我通常是醒著的。早就被他開門閂門的聲音吵醒的我繼續裝睡,等著洗完澡的父親上床。

他會稍微站定觀察一陣,有時候甚至會喃喃自語地說:「實在啊…睡成這樣。」
然後床板輕輕抖動,接著聞到他身上檸檬香皂的氣味慢慢靠近,感覺他的大手穿過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後整個人被他抱了起來放到應有的位子上,然後拉過被子幫我蓋好。

喜歡父親上小夜班,其實喜歡的彷彿是這個特別的時刻──短短半分鐘不到的來自父親的擁抱。
長大後的某一天,我跟弟妹坦承這種裝睡的經驗,沒想到他們都說:「我也是,我也是。」

或許親近的機會不多,所以某些記憶特別深刻。

有一年父親的腿被礦坑的落磐壓傷,傷勢嚴重到必須從礦工醫院轉到臺北一家私人的外科醫院治療。
由於住院的時間很長,媽媽得打工養家,所以他在醫院的情形幾乎沒人知道。

某個星期六中午放學之後,不知道是什麼樣的衝動,我竟然跳上開往臺北的火車,下車後從後火車站不斷地問路走到那家外科醫院,然後在擠滿六張病床和陪伴家屬的病房裏,看到一個毫無威嚴、落魄不堪的父親。

他是睡著的。四點多的陽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臉上。
他的頭髮沒有梳理,既長且亂,鬍子也好像幾天沒刮的樣子;打著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腳趾甲又長又髒。

不知道為什麼,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幫他剪趾甲。
護士說沒有指甲剪,不過,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後我就在眾人的注視下,低著頭忍住一直冒出來的眼淚,小心翼翼地幫父親剪趾甲。

當我剪完所有的趾甲,抬起頭才發現父親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睜著眼睛看著我。

媽媽叫你來的?不是。
你自己跑來?沒跟媽媽說?沒有?馬鹿野郎!(日本的國罵「八嘎牙路」漢字寫法,意指對方蠢笨、沒有教養。)

直到天慢慢轉暗,外頭霓虹燈逐漸亮起來之後,父親才再開口說:「暗了,我帶你去看電影,晚上就睡這邊吧。」

那天夜晚,父親一手撐著我的肩膀,一手拄著柺杖,小心地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過長長的街道,去看了一場電影。
一路上,當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和父親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著月色去九份看電影的情形的同時,父親正好問我說:「記不記得小時候我帶你去九份看電影?」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個人到臺北、第一次單獨和父親睡在一起、第一次幫父親剪趾甲,卻也是最後一次和父親一起看電影。

那是一家比九份昇平戲院大很多的電影院,叫遠東戲院。
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紀錄片,導演是市川崑,片名叫《東京世運會》。

片子很長,長到父親過世二十年後的現在,還不時在我腦袋裏播放著。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偶然機會,和一對在讀大學的兄弟聊天。這對兄弟承認彼此間聊不來,因為一個外向,一個是宅男,兩人還有不一樣的政黨傾向,常常吵架,只有在談及自己母親時,他倆同仇敵愾。

兩人都因為想要離媽媽遠一點,離開台北到南部讀書。
哥哥說:「我媽很恐怖,我一放暑假就頭痛。」
弟弟說:「對啊,魔音傳腦真受不了,一分鐘就可以惹毛我。」
聊起母親的種種管教,兩人的眼睛都像著了火。

細數來,他們的媽所犯的錯,和一般的媽差不太多。
不嘮叨的媽很少,不過他們的媽是稍微誇張了些。

愛念+愛比較+愛訴苦+易怒 的媽媽

兄弟倆控訴這個媽媽有四大罪狀

(1).太愛念:
媽媽只要看到他們就會念,從早念到晚,隔幾天又可以拿同樣的事出來念。

(2).太愛拿孩子比較:
媽媽總是說別人的孩子比較好。不許自己的兒子有任何短處。
她會拿兒子和從美國回來的ABC來比:為什麼你的英文比人家差?

(3).愛強詞奪理:
媽媽翻臉如翻書,總是愛生氣。兒子們從小三開始,就不願意和她一起出去,因為媽媽動不動要機會教育,旅行中也像教官,總愛對孩子呼來喚去,孩子一有不從,就板起臉來生氣。每次和她出去,孩子們都得察言觀色,唯恐惹了她。

(4).愛抱怨愛訴苦:
這點對孩子而言最可怕,媽媽常跟孩子說祖母有多麼蠻橫不講理,爸爸有多麼難搞,姑姑又怎麼刁鑽,總之,除了她之外,沒有好人。
孩子只想把耳朵關起來:「都是我們的親人,她講他們壞話,還要我們一起出氣,其實,他們都比她好相處多了。」

以上四大罪狀其實都跟「愛念」有關。媽媽老自以為「我愛念,你應該體諒」,因為「我關心你,才會念你」。
其實,「愛念」的破壞力比想像大。

若跟一個孩子處不來,可能是那孩子脾氣硬;若跟每個孩子都處不來,那問題肯定在家長。
媽媽總自我感覺良好的為孩子做牛做馬,卻做到讓孩子看到就怕,這種親子關係怎麼會好呢。

如果您剛好也是一位媽媽,千萬別如此折騰您的心肝寶貝,以及週遭親友們..
不過相信大部分的優質媽媽,即使再怎麼愛念孩子,也不會像案例中這位恐怖份子吧..

文/ 吳淡如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暑假,小綠到宜蘭找我玩。我和另一位友人帶著她兒子大君到超市採購。
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一個孩子的反應,是很有趣的事情。
大君念國一,已經相當懂事,不過他真像災難警報器,還沒進去,他就開始杞人憂天:「糟了,停車場滿了。」

我要他幫我找個小櫥櫃,他看也沒看,就說:「這裡應該不會有這種東西。」
「有的,因為我打電話來問過。」我說。果然,找到了我要的櫥櫃。

他又看著櫥櫃說:「這一定很難組合。我爸曾經把DIY的櫃子都釘壞了,結果就不能用。」
把櫥櫃搬進購物車裡,他說:「好重喔,等一下我們會抬不動。」

接著,購物車到了停車場,他看著車子說:「這個箱子好長,根本塞不進車子。」
擔任司機的朋友,終於開口跟這孩子說:「喂,你有沒有發現,你一直在創造問題,而不是在解決問題。」

誰教他變成一隻小烏鴉的?

樂觀者身心較健康

聽了這話我不禁莞爾,這孩子的思考方式,還真的跟他的媽
小綠好像。
小綠是悲觀主義者,她總是在提防還沒到的災難,熱中負面思考。

媽媽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影響孩子甚巨。大嗓門媽媽往往有大呼小叫的孩子。
媽媽往負面想,孩子也善於創造問題。

人生最好的投資,還是當個樂觀媽媽。言教不如身教。
如果妳總是滿懷信心的動手解決疑難雜症,妳的孩子應該也不會是一隻遇事就躲進洞中的小老鼠。

有個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報告:樂觀的人較不容易中風。
樂觀的人總是期待好運降臨,懂得在不如意時採取行動,比較不會挫折後自暴自棄。
悲觀者會將憤怒化成負面因素,而樂觀者會用正面態度為自己的怒氣找出口,身心比較健康,也會比較有出息。

文/ 吳淡如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者文摘》2011年8月號   文/ 查理王

「善待地球。地球不是你父母給你的。是你的孩子借給你的。」--印地安格言

在某一次品茗的場合,朋友們聊起,台灣現在平均工時年年增加、生育率降低、痛苦指數增加,朋友K說:「這時候,會來到這世界上的,都是勇敢的。」
我同意這個說法。人類正處在一個人文與科技、精神與物質高度拉扯的關鍵分水嶺上,要快樂地存在於過度重視科技與物質的社會中,確實不易啊!

「有沒有可能回到心靈多一點?有沒有可能降低一點對物質的慾望?有沒有可能活得快樂一點?有沒有機會帶着微笑與祝福離開?」我想《世界又熱、又平、又擠》裏摘錄了印度科技龍頭印福思公司聯席董事長奈里坎尼的這段話,道出了很多政治當權者內在真正的心聲,「沒有人能關掉成長機器,這麼做就是政治自殺。哪個政治人物會自毀前程?正因沒有人想斷送個人生命,我們只好集體自殺。」

若真的問起「人類真的想集體自殺,或自取滅亡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而,我們又如何能夠對於不斷出現的能源危機、生態物種滅絕,以及氣候異常視而不見呢?除非,人類都以「小我」的我(me),而不是用「大我」的我們(we)來思維。若是我們都以宏觀的地球村來思考,不分國界、不分疆域來看待地球,那麼,為何地球人類的生活要被少數強勢國家或當政者、企業家所控制呢?更進一步說,地球是多元生態所共同存有,絕非只是人類單一物種所獨占。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起身行動?

人類為了自己構築的經濟發展及富裕夢想,不斷提高各式產品的產量,想盡辦法壓低各種物資成本,也因此產生了2008年中國的奶製品「三聚氰胺污染事件」。接連着在2011年5月份台灣爆發食品安全塑化劑事件,食品上游原料供應商同樣為了降低成本,竟將合法的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以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取代,而塑化劑的毒性竟是三聚氰胺的20倍。

人們為了支撐高度的商業發長,企業為了達到年年業績增長的目標,付出了整個地球的生態,以及自身的健康與下一代的生存環境為代價。發明小兒痲痹疫苗的科學先驅沙克曾說:「如果地球上所有昆蟲全部消失,那麼在50年之內,其他生物也將隨之滅絕。

但是,如果人類從地球上消失,在接下來的50年內,其他所有生物將會蓬勃發展。這,不是很有意思嗎?」從小,我們被教導人類是萬物之靈,是地球所有動物中最崇高且最具靈性的生物,如果真是這樣,為何人類會讓整個地球能源耗竭?為何日震海嘯核變「福島事件」會荒腔走板到幾近失控?

2009年11月,國際智庫「全球足跡網」發表的報告指出,人類目前每年消耗的自然資源,需要將近1.5個地球才足以供應。如果所有地球人類都過着美國式的生活水準,則需要「5個地球」的資源,才足以提供人類所需。「5個!」是的,如果人類的經濟與文明,不斷地朝着大量製造、生產、促進消費的道路飛奔前進,無疑地,我們就是在向我們的子孫借貸未來的資源,供我們現在揮霍。

聖嚴法師說得好:「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當我們處於「小我」的意識時,是處於一種個人化的侷限觀點,永遠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想要」,能運用的資源與能量就極其有限;但若將「小我」的me轉過來變成「大我」的we,那麼,你將會完全轉變生活態度及經營企業的思維,你會開始想着,我推出這項產品,對大眾有利嗎?對人類及地球的永續生存與發展有沒有構成威脅?

以台灣的自創品牌「富樂夢文具」為例,因為發現市面上95%以上的傳統橡皮擦為了擦拭流暢,往往會添加可塑劑,孩童每日接觸,可塑劑透過手、口,可能會溶解進入消化系統被吸收、干擾內分泌。當殘屑燃燒時,更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因此,富樂夢文具研發出不含可塑劑、不含PVC(聚氯乙烯)又好擦拭的PVC-FREE環保無毒橡皮擦。富樂夢教育基金會更從2010年9月份開始,巡迴台灣一百多所小學,回收了近兩噸的有害橡皮擦,而在該基金會推動及社會環保與教育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台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也宣佈將兒童常用的橡皮擦含量,以歐盟玩具標準制定之,預定從2011年10月起,6項可塑劑不得超過質量比0.1%,採最嚴格的國際標準為兒童健康把關。

而以精緻烘焙茶聞名日本的「竹里館」,一年多來無私地參與「淨源茶」的烘焙流程,希望能響應「喝茶救水庫」的環保行動,更希望讓喜愛有機茶的品茗客能喝得安心健康、喝得有品味。如今已成功地將坪林原本以為只能產製包種茶、綠茶的僵化觀念,轉變成也能產製精緻烘焙的凍頂風味有機烏龍茶。

一個好觀念,促成一個良善的行動,人類就有機會共愛地球。慈濟證嚴上人曾說:「最清淨的愛,就是智慧;最徹底的智慧,就是慈悲。」

地球已到了全人類需要集體覺醒的關鍵年代,讓我們以更有靈性的智慧、更好施喜捨的慈悲心,對待人文與科技、人與人、政黨與政黨、宗教與宗教、國家和國家之間,讓世界共好、地球永續發展。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一個年輕的大學生跟他的教授在外散步。
教授很仁慈,他身邊的那年輕學生也是他的朋友。

在散步的時候,他們看到路旁有一雙舊鞋子。
原來有一個人把鞋子留在那裡,每天他工作完畢,就會回來找回他的東西。眼看下工的時間快到了。

年輕學生突然 和 教授商議,想要跟那窮人開個玩笑。
他提議把這雙鞋子藏起來,看看鞋子的主人回來,找不到鞋子時會有怎樣的反應。

教授回答:「我們不要以捉弄窮人為樂。你可以換個方式,為這人做一點好事,例如放些錢幣在每一隻鞋子裡,再看看他發現鞋子時將會如何。」

那學生決定照著教授的話去做,然後他們躲在樹林後,觀看那窮人會有甚麼反應。

不久那窮人下工了,他回到路旁找到他的東西。

他一面穿上衣服,一面把腳穿進第一隻鞋子裡。

他立刻覺得有東西在鞋裡,待彎腰一看,發現有一枚銀幣在那隻鞋子裡面。他臉上顯出驚愕的表情,又把銀幣翻來覆去,看了又再看,同時又左右觀看,是否有人惡作劇。但發現四周無人,於是他把銀幣放在口袋裡。

他繼續穿另外一隻鞋,竟又發現了另一枚銀幣,他臉上第二次出現驚喜的表情,高興之餘,便馬上跪下感恩禱告。他謝謝神知道他的妻子生病,家裡也沒甚麼食物,他更感謝神,藉著不知何人的手使他絕處逢生。

那人離開後,年輕學生站在教授身旁,心中很受感動而淚水盈眶。
教授便問他:「你覺得你後來所做的,是不是比先前那壞主意更有意義?」

那年輕人答道:「是的,我上了一生難忘的寶貴功課,學習到我不曾領會過的美麗境界。」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義雜誌》2011年8月號   文/ Phil Cooke  譯/ 王淑玫

在我的經驗中,人能不能超越過去的傷害、破碎和失敗,然後繼續向前進,有四個重要的關鍵。

關鍵一:了解怎麼做對自己比較好

你必須面對那些傷害你的人,並了解傷害已經造成的事實。你必須明白,原諒他們,繼續過你的人生,將對你帶來超乎想像的好處。放開過去、繼續向前,才能專注於未來,為你的生活帶來正向而積極的變化。

關鍵二:學習與不確定共處

沒有任何事有簡單的答案。如果有的話,生命就太美好了,我們永遠不需要面對任何挑戰。「改變」意味著面對我們前所未見的事物、造訪陌生的地方、遭遇未知。它意味著心靈和心智上的探索。

多數人比較喜歡簡單的答案。隨便找一間書店,你就會發現書架上滿是一本本標榜以「簡單步驟」就能獲得財富、成功,或是健康、心靈滿足的書籍。但生命往往很艱難。有時候,你的內心深處明白這些簡化的方式根本無效
──尤其是在長期奮戰的情況下。

成功的人生,其實在於提出正確的疑問,然後走上艱難的旅程。不要只是因為人生艱難,就以為自己走錯了路。

關鍵三:做好失去一些朋友的準備

你的生命開始改變的那一刻,總是有人會不高興,而且可能是你最親密的朋友。這種人永遠不會改變,同時也不喜歡別人改變。你決定要改變,並不表示你周遭的人也會改變,但你還是應該讓自己成長,擴展知識和經驗,進入生命的下一個階段。你在改變途中所認識的新朋友,極可能更好
──那些人和你有相同興趣和目標,而且他們也想改變自己。

愛你的朋友、尊重你的朋友,但永遠不要只是因為朋友不願加入你的行列,就拋棄你的夢想。

關鍵四:重新出發

忘記你習以為常的做法,敞開心胸,接受新的可能、新的想法。讓人吃驚的是,我經常聽到這種老掉牙的說辭:「但我們以前都是這麼做的。」有那麼多人死守著過去的想法、無效的技巧,以致無法看見新的可能。

我時常受託重整企業,卻也發現這些企業往往墨守成規,不願做出改變。可是,如果舊的想法有用,他們又何必來找我?但是,他們仍舊堅持要「死馬當活馬醫」,這種思維,就像想從石頭中擠出水來一樣荒謬。

歸根究柢,不願改變,往往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致。人們在面對改變、新的做事方法時,往往有兩種反應:有安全感的人會以興奮和期待來回應,沒有安全感的人會害怕、猶豫,做起事來拖泥帶水,想出幾百萬種方式來妨礙轉變的過程。

或許,你的生命中曾有人說你絕不會成功,或說你沒有足夠的能耐。不管這些話是出自何人之口,他們都不知道你的潛力。因為不會有人清楚他人的潛力和可能性,而且沒有人能指出你的極限,或你能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我相信人生而有意義。你不是宇宙中的意外,你的生命也不是一個錯誤。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目的,我們也是為此而誕生。

美國前司法部長拉賽姆.克拉克曾說:「生命中的亂流是種力量,是個機會。讓我們愛上亂流,而且要善用亂流來改變。」試著掌控你人生的故事,而不是讓恐懼操控你的生命。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吳念真

直到我十六歲離家之前,我們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張床上,睡在那種用木板架高、鋪著草蓆,冬天加上一層墊被的通鋪。

這樣的一家人應該很親近吧?沒錯,不過,不包括父親在內。
父親可能一直在摸索、嘗試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門而入。

同樣地,孩子們也是。

小時候特別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那幾天,因為下課回來時他不在家。
因為他不在,所以整個家就少了莫名的肅殺和壓力,媽媽準確的形容是「貓不在,老鼠嗆鬚」。

午夜父親回來,他必須把睡得橫七豎八的孩子一個一個搬動、擺正之後,才有自己可以躺下來的空間。

那時候我通常是醒著的。早就被他開門閂門的聲音吵醒的我繼續裝睡,等著洗完澡的父親上床。

他會稍微站定觀察一陣,有時候甚至會喃喃自語地說:「實在啊…睡成這樣。」
然後床板輕輕抖動,接著聞到他身上檸檬香皂的氣味慢慢靠近,感覺他的大手穿過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後整個人被他抱了起來放到應有的位子上,然後拉過被子幫我蓋好。

喜歡父親上小夜班,其實喜歡的彷彿是這個特別的時刻──短短半分鐘不到的來自父親的擁抱。
長大後的某一天,我跟弟妹坦承這種裝睡的經驗,沒想到他們都說:「我也是,我也是。」

或許親近的機會不多,所以某些記憶特別深刻。

有一年父親的腿被礦坑的落磐壓傷,傷勢嚴重到必須從礦工醫院轉到臺北一家私人的外科醫院治療。
由於住院的時間很長,媽媽得打工養家,所以他在醫院的情形幾乎沒人知道。

某個星期六中午放學之後,不知道是什麼樣的衝動,我竟然跳上開往臺北的火車,下車後從後火車站不斷地問路走到那家外科醫院,然後在擠滿六張病床和陪伴家屬的病房裏,看到一個毫無威嚴、落魄不堪的父親。

他是睡著的。四點多的陽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臉上。
他的頭髮沒有梳理,既長且亂,鬍子也好像幾天沒刮的樣子;打著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腳趾甲又長又髒。

不知道為什麼,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幫他剪趾甲。
護士說沒有指甲剪,不過,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後我就在眾人的注視下,低著頭忍住一直冒出來的眼淚,小心翼翼地幫父親剪趾甲。

當我剪完所有的趾甲,抬起頭才發現父親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睜著眼睛看著我。

媽媽叫你來的?不是。
你自己跑來?沒跟媽媽說?沒有?馬鹿野郎!(日本的國罵「八嘎牙路」漢字寫法,意指對方蠢笨、沒有教養。)

直到天慢慢轉暗,外頭霓虹燈逐漸亮起來之後,父親才再開口說:「暗了,我帶你去看電影,晚上就睡這邊吧。」

那天夜晚,父親一手撐著我的肩膀,一手拄著柺杖,小心地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過長長的街道,去看了一場電影。
一路上,當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和父親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著月色去九份看電影的情形的同時,父親正好問我說:「記不記得小時候我帶你去九份看電影?」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個人到臺北、第一次單獨和父親睡在一起、第一次幫父親剪趾甲,卻也是最後一次和父親一起看電影。

那是一家比九份昇平戲院大很多的電影院,叫遠東戲院。
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紀錄片,導演是市川崑,片名叫《東京世運會》。

片子很長,長到父親過世二十年後的現在,還不時在我腦袋裏播放著。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義雜誌》2011年8月號   文/ 劉雅棋

我先生常提醒我,孩子必須要看到我們彼此相愛,所以在孩子面前適當的擁抱,是示範彼此相愛最容易的表現。
而孩子看到父母互相尊重、相愛,他們也會學到如何表現內心的真愛。

有一些專家會教你訓練嬰兒「時間到了要睡覺」,方法是把孩子放在床上,不理他,如果孩子哭了,也不要有任何回應,讓他哭到睡著。

記得多年前隨著朋友回美國度假,我們住在朋友的弟弟家,當時他弟弟的第二個孩子剛出生沒多久,每次到了睡覺時間,他們就把孩子放在嬰兒床上,任寶寶哭,哭多久都不管。我那時就覺得這樣對寶寶好殘忍,可是竟然有愈來愈多人倡導這樣的行為。

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瑪麗.卡森曾對孤兒進行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缺乏撫觸與關懷會阻礙孩子的發展,並對他們的行為造成負面的影響。卡森同時發現,孩子的壓力愈大,發展的狀況就愈不理想。

美國一項「成人健康與孩童發展」研究也顯示:初生的猴子若被剝奪了與母親身體接觸,或與其他猴子互動的機會,便容易行為脫序,成為暴力分子。

另一個來自著名兒童發展研究學家詹姆士.普斯考特的研究中,也清楚說明了身體接觸較多的孩子,性格較為平和,反之則會發展出較暴力的孩子。現今許多專家、醫師教父母不理會寶寶的哭聲以訓練孩子獨立,無疑帶給了孩子不必要的壓力,也造成了孩子的暴力行為。

我們的孩子要用「愛」灌溉,才能促進生命健康的生長。提供孩子一個用愛堆砌起來的環境,是最能使孩子發展出其潛能的。
我常覺得東方家長比較不懂得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還有,什麼叫做無條件的愛。

有一次在停車場,我牽著小梅的手,忍不住對小梅說:「你真的好可愛唷。」
她抬起頭來對我說:「我跟哥哥吵架的時候,你還是覺得我好可愛嗎?」

我有點訝異她這樣問我,我把她抱起來好看著她,說:「我雖然不喜歡你和哥哥吵架,可是你還是很可愛的,我還是很愛你的。」
她笑了笑回答我說:「嗯。」

幾天後,她在車子裏,做了挨罵的事,結果她自顧自地笑著對我說:「沒關係,因為你還是很愛我。」
我笑著告訴她:「是的,小寶貝,我可能不喜歡你做的事,可是我永遠愛你。」時時刻刻,我們都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不會因為任何因素改變。

其實,只要一些小動作、小改變,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1.說出來。「我愛你」這三個字是很有力量的,每天告訴孩子你愛他。
2.當孩子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他的眼睛,如果有必要的話,蹲下來和他說話。
3.和孩子多一些身體的接觸,像擁抱、親吻等。這樣的動作可以建立孩子健康的情緒,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到健康的身體接觸,進而能分辨「壞」的碰觸。
4.不要隱藏對孩子的讚賞與愛的感受。愛是沒有條件的,不會因為孩子的行為或表現而改變。在每次懲罰孩子以後,不要忘了告訴孩子你愛他。
5.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要還在想著工作的事而心不在焉、隨便應付孩子。
6.每隔一段時間,固定找個和孩子約會的時間。每個孩子都需要個別和爸爸、媽媽獨處的時間。約會時,計畫一些能有互動、對話的活動,而不是一起看電影、電視之類的活動。
7.給孩子健康、適當的規範。孩子需要知道你夠在乎他,願意規範他,幫助他更好。
8.讓孩子幫你的忙。如果你讓孩子參與、協助你正在做的事,孩子會感到很驕傲,因為那代表你信任他的能力。
9.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和你的喜、怒、哀、樂是一樣真實的。不要因為孩子的反應在你的眼裏看起來是「孩子氣」、「不成熟」,就覺得不重要,而否定孩子的想法與感受。
10.和孩子說話時,不要打斷他的話,也不要替他把句子說完。耐心聽完孩子所要說的話。
11.將孩子介紹給你的朋友,也把你的朋友介紹給孩子認識。不要帶著孩子和朋友聚會,卻把孩子當成隱形人。
12.尊重孩子的隱私。
13.對你的孩子說真話。
14.如果你做錯了,跟孩子承認你的錯誤,並且對孩子說:「對不起。」讓孩子知道有時候爸爸、媽媽也會犯錯。
15.如果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那麼那就是一件重要的事。儘管這是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也要重視它。
16.展示孩子的作品。如果孩子做了美術作品,或是畫了一幅畫,只要他做了,就把它展示出來。
17.出遠門時,打電話給孩子,告訴他你愛他,並且確定他得到好的照料。
18.多誇獎孩子,少說孩子的缺點。
19.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從滑梯上溜下來,一起坐雲霄飛車,一起打球。
20.給孩子一個安全、乾淨的家,好讓孩子可以邀請朋友到家裏來玩。
21.每天告訴孩子三件你欣賞他的地方。
22.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互相恩愛。

在我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不記得有看過父母親牽手、擁抱等動作。

我先生常提醒我,孩子必須要看到我們彼此相愛,所以在孩子面前適當的擁抱、親親等健康的親密舉動,是示範彼此相愛最容易的表現。

孩子看到父母互相尊重、相愛,他們也會學到如何表現內心的真愛。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三姐三年前罹患乳癌,化療完後病情一直都沒好轉,直到去年十月女兒訂婚,她以為看到女兒完成人生大事了,若離世也可瞑目。那時她的病情是最虛弱的時候,在訂婚席上女兒為她預錄了一段話,因聲音沙啞聽來覺得體力非常弱,真是不捨也不忍。


怎知兩個月後再看到她時,她完全變了樣,不但神采飛揚,脫離了癌細胞的轄制,且聲音恢復、行動有力、白髮變黑髮,連左邊乳房的兩顆腫瘤也不見了。那時我們家人參加她女兒一月的結婚筵席,都不知這兩個月來她發生了甚麼事,我們都非常好奇也很興奮。


 


原來幾個月前她聽別人的勸告去喝「十種水果酵素」。一開始她也不願意,因為還在服抗癌藥,怕弄亂了醫生的判斷,但她的朋友勸她說這都是水果釀製的,沒有任何化學成份,就嘗試一下吧!勉強嚐試,沒想到一喝,不但病情改善、癌指數下降,連主治醫生都不敢相信,後來也成為其他病友見證的活榜樣。


 


不久三姐把這酵素拿來給我,剛好那時我正要去以色列聖地,所以就放在家裡沒去動它。之後我嚐試的情形是這樣的。去年我的手指莫名地長「香港手」之類的水泡,會癢也會破皮,聽旅友說到以色列死海去泡,甚麼皮膚病都會好,但我去泡了兩個小時也沒好。從以色列回來後,我嘗試喝了一下這酵素,我的手指真的改善許多,不再出現以前的水泡。但我沒太多注意這改變,以為是巧合;兩個禮拜後我又到大陸兩週。三姐告訴我把酵素帶在身邊喝,我想這又不是甚麼東西,若打破瓶子,弄髒了行李多得不償失啊!所以我就沒帶去。返台前兩天,發現我的手指又在長水泡了,我就定意這次回台後一定要用酵素來試驗一下。回到家後,我就努力地喝,沒幾天皮膚真的改善了,直到現在都沒再長水泡。


 


有很多人看到三姐身體的改善都會向她詢問,她也不吝把製作酵素的方法傳出去,至少有五十個人在家中作。因為有太多人看到她的改變,他們也想改善體質,這例子非常多。其中有一個老年癡呆者,不能辨識人,但喝完之後恢復許多,現在可以辨識人,還可以正常對話,那天這位妻子帶她的丈夫前來叩謝。


我的四姐在竹圍馬偕安寧病房作清潔工,也介紹一位大腸癌病患喝。原來這病人都是靠打嗎非而活,差不多快要死了,但我打電話去時,得到的消息是他已出院了,真是不可思議!


我上網去找這類消息,想瞭解為何有這療效,但網上我只看到有人製作「十種水果酵素」,卻沒看到有人把病情改善的見證寫出來。我想這既是我三姐的見證,也是我親身的經歷,就把它寫下來,讓相同的病人或無助的人能找到一條生機。


  


以下就是「十種水果酵素」的製作過程:


材料:


1. 甜菜一個、蘋果一個、芭樂一個、奇異果三個、葡萄廿粒、鳳梨一個(去頭尾)、火


龍果一個(要放入罐子前再去頭尾)、青木瓜一個(要放入罐子前再去子)、蕃茄二個


(要放入罐子前再去子),酪梨一個(要放入罐子前再去子),上述水果洗淨後風乾(要


放入罐子前再不能殘留水份),連皮切塊備用。


2. 砂糖一斤半。


3. 蜂蜜一斤。


4. 黑糖一斤半。


作法:


1. 買一個容量廿五公升的玻璃罐洗淨,不能殘留水份。


2. 將上述材料及菌種放入玻璃罐內。


3. 注入冷開水到罐頸處。


4. 以保鮮膜封九層以上,綁緊、勿漏氣。


5. 完工,靜置廿五天即可飲用。(若無菌種則靜置30)


注意:


1. 發酵完即倒出過濾裝瓶飲用(否則會成為水果酒)。


2. 每天至少喝90cc,可加水稀釋。


3. 過濾剩餘之果渣即是菌種,置於溫室即可,可保存數日(勿放冰箱,菌種會壞死),


可再分裝五份繼續培養。 


感恩無限~




【蔬食抗暖化宣言】--> This is very important and it relys on everyone's efforts. '


Commit and just do it.



一人改吃素一天,可減少4.1公斤 CO2,等於 180~360顆樹一天內之 CO2吸收量;
一人改吃素一年,等於全年未使用家庭用水、用電、與瓦斯所省下的 CO2排放量
 ====================================================================
地表三分之二的森林都變成牧場,沒有森林製造氧氣 牧場又製造更多溫室氣體加速暖化
 
暖化成的氣候變遷讓農作物長不出來,造成全球糧荒及物價高漲

又把稻米、小麥..拿去餵牛餵豬,為了讓我們的食物中有塊牛排. ..
每一口肉的代價就是.. 更多人飢荒、更多窮人、更多災難,直到經濟體瓦解
...
我們都有智慧可以選擇共生共存的生活 ~~ 多多蔬食


 


資料來源:網路


 


相關資料:


 


梅子的水果酵素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 家庭親子 2011.7.25   文/ 朱台翔 (森林小學校長)

陳太太對5歲的兒子說:「我猜,你長大後一定會是一個很懂得照顧自己,也會對別人好的人。」
兒子聽完,不但沒有喜色,還沉思良久,才說:「我猜,我長大後也可能常常被太太罵。」

這實在是很奇怪的回答,她不得不也沉思良久,然後問兒子:「你是不是覺得我對爸爸太兇?」
兒子說:「對!」

她說:「你覺得我不應該這樣,這樣,爸爸會難過?」

兒子點點頭。

她又說:「下次,如果你覺得我的口氣不好,就提醒我,好不好?」
過了一會兒,兒子說:「妳要換掉妳的心臟。」
「什麼意思?」
「就是把不好的心臟換掉,這樣,妳對爸爸不會兇,對別人也不會兇。」

她說:「可是,我已經兇很久了,來不及了,這要怎麼辦?」
經過討論,兒子認為她要找時間先跟爸爸道歉。

晚上,陳太太很鄭重地向先生道了歉。
兒子在她身上作勢「挖出」心臟,說:「把壞心臟丟掉!」
接著,又對爸爸做出同樣的動作,說:「你也把壞心臟丟掉!」
然後,開心地說:「太好了!現在大家的心臟都是亮晶晶的,快快樂樂的了。」

都已經該睡覺了,陳先生還拿了一大包的髒衣服去自助洗衣店。等他忙完,回到家已經是夜裡一點多。
隔天早上,陳太太正要準備摺衣服,卻發現先生已經把所有的衣服都摺疊得整整齊齊了。

這是頭一遭,一起生活了這麼久的先生第一次摺衣服;不過,20年來,她也從來沒有跟先生正式道過歉——這也不奇怪,天使降臨在身邊已經5年,她也這才發現啊!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 上班一族 2011.7.25   文/ Jamie

我的工作是國際電話卡的客服人員。與大多數的電話客服相同,只是我們大多數服務的對象都是外籍人士,其中又以泰菲印越的外籍朋友為大宗。

我們平日最怕碰上反覆解釋但客人聽不懂的狀況,無止盡問與答總會花上比平常多好幾倍的時間處理。
若一通電話講了許久,又聽到同事不斷逐漸放大的音量與掛上電話後的幾句抱怨,就知道這又是一通「鬼打牆」的服務過程了。

某次泰籍同事與客人在電話上講了許久,並聽得出同事已反覆向客人解釋多次。
同事結束通話,我用安慰的口吻問:「客人很難搞吧?」
同事說:「這位泰國客人年紀很大了,四十幾歲,在泰國從來沒有用過手機,來台灣才開始用,所以解釋很久。」

我納悶反問:「在泰國沒手機嗎?這麼大了還來台灣工作?」

同事很認真回答:「很多泰國人一輩子都只在鄉下工作,連手機都沒用過。像這位客人年紀這麼大來台灣工作,是因為在台灣工作薪水比較好,要寄錢回家給女兒讀書用的。」

同事說完嘆了口氣,有感而發:「每次碰到這種客人,我都會特別有耐心的解釋。」

同事的話讓我有當頭棒喝之感,藉由我們的服務讓更多在異鄉打拚的外籍朋友,可以聽到電話那端熟悉的聲音獲得暫時的慰藉。一想到此,自己的服務顯得更有意義。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時報 上班一族 2011.7.26   文/ 洪金鳳

生而為人,有思想有情緒,不同的人就有不一樣的看法與執著,這些執著會隨著年齡漸長更加根深柢固,有人會因為生活事件或人生歷練而開啟智慧,有些人則是懵懂混沌,茫然過一生。

進入職場二十餘年,雖不能說看盡人生百態,但能體會到的是「人際關係與複雜的人性」是一門高深難測的學問,任你活到七老八十,還不能完全看透。每個人因遺傳基因、生活環境、成長背景、學習能力各有不同,所造就的人格特質就有差異。

曾經看到有人為了捍衛個人權益,不惜堅持己見,吵鬧不休,別人的立場從來不是他們考慮的方向,非常難以良性互動與之溝通;也有人執著個人想法,只做利己的事,從來不管他人瓦上霜,「凝聚團隊精神」在他們的心裡只是一個美麗夢幻的形容詞;另也有人為了職位晉升,不惜踩著別人耍手段,只為了成就自己達成夢想。

常常和一些談得來的朋友聊起人際間千奇百怪的問題,我的答案通常是:「『智慧』真是個奇妙的人生哲學,有人二十多歲就可以寫出剖析人心、讓人感動、充滿智慧的故事;有人年過七十不但未見成長,還出現怒目相向、拳腳以對、大打出手的畫面,所以『智慧』實在不能以年齡或性別來評斷。」

有句話說得好:「看透是學問,放下是功夫。」並不是要我們有多高深的學問或學會什麼樣的功夫,其實真正的人生享受,就是快樂和幸福的感覺而已,只要能放下心的執著,看透人生不過數十寒暑,任何人、任何事都會過去的,要珍惜相遇相處的緣分,以終點的眼光回看來時路,學會看透人類力量的渺小與放下千斤重擔壓肩頭的執著,輕鬆過生活,我想應該就沒有什麼是值得計較的了。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斧頭雖小,但多劈幾次,也能將堅硬的樹木伐倒。--莎士比亞
即使原來不是宰相的料,卻可以越做越像。唯有不斷超越自己,才能不斷進步。--張虔生(日月光董事長)

曾經聽過有一位老太太,在她60歲的生日派對上,如此許願著:「我40歲學彈鋼琴(現在她老人家已可在教會中彈琴),50歲學英文 (她已可以用英文與外國人對話 ),60歲學開車,現在我已經60歲了! 如果上帝讓我活到70歲,我一定要開畫展。」
多麼讓人佩服的態度..

人生...
該是「進步 + ing」現在進行式
不是「進步 + ed」過去式
亦非「be going to + 進步」未來式

人生該是把握現在,懂得不時地保持在上進狀態(Keep improving),不因時間或任何的關係而停止努力,或是一再地告訴自己「反正明天再開始也不遲」。

想一想,如果一位60歲的老太太都可以如此上進,那我們呢.. 我們是一個懂得讓自己不斷進步的人嗎?..

提供大家兩個不斷進步小妙方..

1.每天去做一件自己雖不喜歡,但卻有意義的事:
每天做運動,每天背英文單字,每天讀一小段最新的商業期刊,每天饒恕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這些事也許您不喜歡,但卻很有意義!
不需要多久,您的身體、知識、修養、專業能力..,必會有迅速驚人的進步。

2.把目標設在比現有能力再多出10%的定位:
誠摯地建議大家,不妨試著把目標設在比現有能力再多出10%的定位。
或許一開始會累一些,久而久之,能力就會被多「練」出 10%,習慣這樣的程度後,再把標準提高10%,長年累月下來,在不知不覺中,已變成一個巨人!

一個懂的不斷更新、上進的人,不但令人欽佩,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裡,也較不易面臨被不景氣給淘汰的壓力。

您的人生,是「進步 + ing」嗎?昨天的您、今天的您、明天的您,三者若能連成一條向上攀升的曲線,幸福必將接踵而來..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7 Wed 2011 17:26
  • 純真

有一對小姐妹每天放學後,一定會一起到我們的便利商店光顧,因為這對姐妹乍看之下與其他人並無不同,甚至普通到讓人過目即忘..,直到我見識到她們之間相處模式那一刻開始。

這個姐姐的外表看來文文靜靜,但脾氣卻異常火爆,每次到店裡來,總會看見她嚴厲的對妹妹進行「機會教育」。
最常聽見的有;「妳是笨蛋嗎?這個快要到期了,還拿。」
要不然就是:「妳是白癡呀!明明寫買一送一,妳還只拿一個。」
更狠的還有:「妳這隻豬,金額超過了妳不會算嗎?」等等之類的。

那個挨罵的妹妹,居然一聲也不吭的就任由姐姐罵,還依然氣定神閒的挑選她想要的東西,且絲毫不受影響。

某天又到了放學時間,但令人意外的是這天只有妹妹一個人來,我見那個潑辣的姐姐不在,於是便和她聊起天來。
「妹妹,今天怎麼只有妳一個人?」我問。
「姐姐感冒了,所以請假。」妹妹朝我一笑,樣子相當可愛。

「我覺得妳姐姐好兇喔!」我試探性的表示。
「還好啦!不要理她就好了。」妹妹在賣場逛著,神情相當愉快。

「可是她每天都那樣罵妳,妳不生氣嗎?」我好奇的問。
「愛生氣的人是她又不是我,而且被罵一下又不會痛。」妺妹嘟嘟嘴道。

是嗎?小小年紀居然可以這麼豁達,真是不可思議,反觀自己,也許是從小就養尊處優慣了,所以現在才會稍微被責備一下就難過得想死,吃了點虧就非得要據理力爭不可,在精神層面她真是比我強太多了..。

「阿姨,我要買這個。」妹妹拿著一支冰棒到櫃檯來結帳了。

我一看正好是促銷品,於是對她道:「妹妹,這個現在買一送一喔!妳可以再去拿一支。」
我以為她的反應一定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先是眼睛一亮然後滿心歡喜,
不料她卻對我說:「可是我現在只想吃一支就好,另外一支就送給別人好了。」說完對我揮揮手便走了。

看著妹妹一蹦一跳的離去,我忽然有很深的感觸,這個小女孩太特別了,甚至讓我覺得在某方面我必須向她學習。

挨罵她可以不在意,多的她也不貪心,如果我們都能像她,以那麼簡單純真的心來面對這世界,即使遇到再大的磨難,也不會覺得痛苦了吧..

一個人快樂,不是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小白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